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荆扬风土暖,大城铁不如。
秦山忽破碎,流落随丘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荆扬地区的温暖气候的赞美,认为那里的大城市不如铁器般坚固。突如其来的秦山崩裂,使得山石散落,随同着丘陵的废墟漂流而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荆扬:指荆州和扬州,古代重要的地区,风土人情优美。
- 大城:指大城市。
- 铁:这里指的是坚固、牢靠的比喻。
- 秦山:可能是指南方的某个山脉,象征着大自然的力量。
- 丘墟:古代的丘陵和废墟,代表荒凉的景象。
典故解析:
-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提到的地名和自然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政治家和民族英雄。因坚持抵抗元朝的侵略而被俘,表现出极高的气节和爱国精神。其作品多表达忠贞不屈的情怀,风格雄浑激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南宋末年,正值国家沦陷、民众苦难之际。诗人通过描绘风土和自然景象,反映出对故乡的眷恋与对国家沦丧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语言上简洁明了,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开篇以“荆扬风土暖”描绘了一个温暖、宜人的环境,表现出对家乡的热爱。接着用“大城铁不如”来引入对城市的思考,暗示出城市的繁华并不能与自然的温暖相提并论,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珍视与向往。
在作品后半部分,诗人用“秦山忽破碎,流落随丘墟”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无奈。秦山的崩裂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对社会动荡与破碎的隐喻,暗示着国家的分崩离析和个人命运的无常。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展现出诗人对故土的情感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情感深邃而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荆扬风土暖:诗人首先描绘了荆扬地区的温暖气候,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图景,让人感受到故乡的美好。
-
大城铁不如:这里通过隐喻表达出城市的繁华与坚固比不上自然的温暖,暗含对城市生活的批判。
-
秦山忽破碎:突发的自然现象,象征着不可预知的变故,暗示了社会动荡的危机感。
-
流落随丘墟:山石的散落与丘陵的废墟,象征着破败与失落,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家乡的惋惜。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铁”比喻城市的坚固,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
- 对仗:上下句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反映了个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荆扬:象征着温暖和希望,代表着家乡的美好。
- 大城:象征着繁华和表面的强大,却隐含着内心的空虚。
- 秦山:象征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表现出历史的无常。
- 丘墟:代表着破败的景象,暗含对往昔美好的哀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荆扬风土暖”中的“荆扬”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北方地区
- B. 南方地区
- C. 西方地区
- D. 东方地区
-
诗中提到“大城铁不如”的意思是:
- A. 城市比铁还坚固
- B. 自然的温暖胜过城市的坚固
- C. 铁器不如城市
- D. 城市是最好的地方
-
“秦山忽破碎”表现了什么?
- A. 自然的宁静
- B. 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 C. 诗人的快乐
- D. 人们的团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文天祥的这首诗更强调个人情感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杜甫则通过对国家沦陷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刻的社会反思。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但在情感的表现上各有侧重。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诗词全集》
- 《文天祥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