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

时间: 2025-01-10 21:58:06

不上峨眉二十岁,重来为堕山河泪。

今人不见虞允文,古人曾有樊若水。

长江阔处平如驿,况此介然衣带窄。

欲从谪仙捉月去,安得然犀照神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石
文天祥 〔宋代〕

不上峨眉二十岁,重来为堕山河泪。
今人不见虞允文,古人曾有樊若水。
长江阔处平如驿,况此介然衣带窄。
欲从谪仙捉月去,安得然犀照神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感慨和对山河离乱的深切忧虑。诗人曾在二十岁时登上峨眉山,如今再次回到此地,满怀泪水。虽然当代人无法见到虞允文这样的英雄,古代却有樊若水这样的豪杰。长江的宽广犹如驿站,而如今的环境却显得狭小。诗人想要像谪仙一样去捉月,但又怎能用犀牛角照亮这些神秘的事物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峨眉:峨眉山,位于四川,是著名的山脉。
  • 虞允文: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象征才华与英雄。
  • 樊若水:古代的士人,象征着忠诚与正义。
  • 安得然犀:意指如何能有犀牛角照明,表达了对理想的渴望。

典故解析:

  • 虞允文樊若水均为历史上有名的忠臣,诗人借此表达对忠义之士的怀念。
  • 诗中“谪仙”意指陶渊明,表达了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因坚守忠诚而被誉为“忠臣”,其作品多表现对国家的忧虑与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灭亡之际,文天祥在国家危难时刻,通过此诗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以及对时局的悲痛。

诗歌鉴赏

《采石》是文天祥在动荡岁月中的一首感人之作,诗中充满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无奈。开篇提到二十岁时的峨眉,诗人通过时间的跨度,展现了个人与国家命运的交织。正如“重来为堕山河泪”所言,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国家的沦丧密不可分。接下来,诗人通过古今人物的对比,表达了对当代无能者的失望与对古人英雄的怀念。在长江的描绘中,诗人以宽阔的水面象征着广阔的理想和胸怀,却也对现实的狭窄感到无奈。最后,诗人以“安得然犀照神物”表达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传达出一种对理想无法实现的深刻无奈与痛心。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上峨眉二十岁:指二十年前的青春岁月,象征着昔日的美好。
  • 重来为堕山河泪:再回首时,已为国家的悲惨命运所感动,泪流满面。
  • 今人不见虞允文:当代人无法再见到像虞允文这样忠诚的英雄。
  • 古人曾有樊若水:历史上曾有樊若水这样的忠臣,表达对古代英雄的怀念。
  • 长江阔处平如驿:长江宽广如驿站一般,象征着辽阔的胸怀。
  • 况此介然衣带窄:对比现实的狭窄,反映出理想的距离。
  • 欲从谪仙捉月去: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安得然犀照神物:无奈之情,感叹无法实现理想。

修辞手法:

  • 对比:古今人物的对比凸显了忠诚的稀缺。
  • 比喻:长江如驿,形象地描绘了广阔的理想。
  • 夸张: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落差加大了情感的冲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对理想的渴望,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展示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忠诚的渴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峨眉:象征着青春与理想。
  • 长江:代表着广阔的理想和胸怀,但也暗示现实的狭窄。
  • 谪仙:象征着理想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重来为堕山河泪”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失望
    C. 悲痛

  2. “安得然犀照神物”中的“犀”指的是什么?
    A. 一种动物
    B. 一种理想
    C. 一种工具

  3. 诗中提到的虞允文和樊若水分别象征什么?
    A. 忍耐与放弃
    B. 忠诚与正义
    C. 繁荣与衰败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过零丁洋》——文天祥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过零丁洋》与《采石》:同样表达了历史的悲痛与对理想的渴望,但《过零丁洋》更加强调个人的奋斗与牺牲精神。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文天祥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