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路傍邂逅卖柴人,为说高沙可问津。此去侬家三十里,山坳聊可避风尘。
白话文翻译:
在路边偶然遇见一个卖柴的人,他告诉我高沙处可以问路。从这里到我的家还有三十里,山坳之处可以暂时避避风尘。
注释:
- 邂逅:偶然相遇。
- 卖柴人:指在路边卖柴的农民或小商贩。
- 高沙:可能指某个地名或特定的沙地。
- 侬家:我的家。
- 三十里:三十里的路程。
- 山坳:山间的洼地,通常是避风的地方。
- 风尘:指旅途中的风尘,象征外界的纷扰。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遇见卖柴人和行程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乡土的依恋与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其一生致力于抵抗外敌侵略,维护国家尊严,以诗表达其忠贞之志。
创作背景:
《至扬州》成诗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危亡之际,文天祥在战乱中思乡,表达了对故土的怀念与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至扬州》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平常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诗中通过与卖柴人的偶遇,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平凡生活的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诗中得到了体现,卖柴人象征着朴实的民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为诗人提供方向和慰藉。诗歌的节奏轻松而自然,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
在字里行间,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归家的渴望,更隐含了对即将到来的风尘仆仆生活的无奈,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与对人际关系的珍视。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简单的叙述,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体现了文天祥对家国情怀的执着与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路傍邂逅卖柴人:在路边偶然遇见一位卖柴的人,暗示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渴望交流。
- 为说高沙可问津:卖柴人告诉诗人高沙处有路可以问,这里暗含了人们互助的美德。
- 此去侬家三十里:从这里到我的家还有三十里,显示了与家乡的距离感。
- 山坳聊可避风尘:山坳处可以暂时避避风尘,象征着寻找片刻安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路傍”与“侬家”,形成对比。
- 意象:路边的卖柴人与山坳的意象,反映了生活的真实与温暖。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外界纷扰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卖柴人:象征着勤劳与朴实,反映出民间生活的真实。
- 山坳:自然的庇护所,象征着内心对宁静的渴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邂逅”一词的意思是: A. 遇见
B. 分离
C. 旅行 -
诗中的“高沙”可能指: A. 水边
B. 沙地或地名
C. 山峰 -
“风尘”在诗中象征: A. 旅行的辛苦
B. 家乡的安宁
C. 自然的美好
答案: 1.A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比,文天祥的《至扬州》更着重于人与自然的互动以及对故乡的情感。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但文天祥更强调生活的朴实与平静。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文天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