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五日时闵雨甚矣三乎》

时间: 2024-10-17 00:54:48

一雨向何落,众蝉空此鸣。

乍欣凉吹入,已复断霞横。

尚拟通宵听,何妨碍月明。

丰凶终有数,忧苦自相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六月十五日时闵雨甚矣三乎 赵蕃 〔宋代〕

一雨向何落,众蝉空此鸣。 乍欣凉吹入,已复断霞横。 尚拟通宵听,何妨碍月明。 丰凶终有数,忧苦自相并。

白话文翻译:

一场雨向何处落下,众多蝉儿在此空鸣。 刚感到凉风吹入,随即断霞横空。 还打算整夜聆听,何妨月光明亮。 丰收与歉收终有定数,忧愁与苦难自相交织。

注释:

  • 一雨:指一场雨。
  • 向何落:向何处落下。
  • 众蝉:指许多蝉。
  • 空此鸣:在此空自鸣叫。
  • 乍欣:刚感到高兴。
  • 凉吹:凉风。
  • 已复:随即。
  • 断霞:断续的云霞。
  • 尚拟:还打算。
  • 通宵听:整夜聆听。
  • 丰凶:指丰收与歉收。
  • 终有数:终有定数。
  • 忧苦:忧愁与苦难。
  • 相并:相交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此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灾害的关注和对农业收成的担忧。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六月十五日,当时正值雨季,诗人对雨水的多少和农业收成感到忧虑,因此写下此诗表达自己的关切和忧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雨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农业收成的深切关注和对自然变化的敏感。诗中“一雨向何落”和“众蝉空此鸣”描绘了雨后的静谧和蝉鸣的空灵,而“乍欣凉吹入,已复断霞横”则传达了诗人对凉风的喜悦和对断霞的感慨。最后两句“丰凶终有数,忧苦自相并”则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丰收与歉收的无奈和对忧愁与苦难的深刻体验。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雨向何落”:诗人关注雨水的去向,暗示了对农业收成的关切。
  2. “众蝉空此鸣”:雨后的蝉鸣显得空灵,增添了诗的意境。
  3. “乍欣凉吹入”:诗人对凉风的到来感到喜悦。
  4. “已复断霞横”:随即出现的断霞,增添了诗的变幻感。
  5. “尚拟通宵听”:诗人打算整夜聆听自然的声音。
  6. “何妨碍月明”:即使有云霞,也不妨碍月光的明亮。
  7. “丰凶终有数”:丰收与歉收都有定数,表达了无奈。
  8. “忧苦自相并”:忧愁与苦难交织在一起,表达了深刻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拟人:“众蝉空此鸣”中的“空此鸣”赋予蝉鸣以人的情感。
  • 对仗:“丰凶终有数,忧苦自相并”中的“丰凶”与“忧苦”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农业收成的关切,以及对人生忧愁与苦难的深刻体验。

意象分析:

  • 雨:象征自然的变化和农业的收成。
  • 蝉鸣:象征静谧和空灵。
  • 凉风:象征喜悦和舒适。
  • 断霞:象征变幻和无常。
  • 月光:象征明亮和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一雨向何落”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关切? A. 自然变化 B. 农业收成 C. 人生忧愁 D. 社会环境 答案:B

  2. “众蝉空此鸣”中的“空此鸣”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B

  3. “丰凶终有数,忧苦自相并”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看法? A. 丰收的喜悦 B. 歉收的无奈 C. 人生的忧愁 D. 自然的变幻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关注。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雨后的静谧和自然的美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赵蕃的《六月十五日时闵雨甚矣三乎》: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关注,但杜甫的诗更多地反映了战乱和社会动荡,而赵蕃的诗则更多地关注自然变化和农业收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