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时间: 2025-01-27 03:14: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缕曲
作者: 金兆蕃 〔清代〕
我倦津梁矣。猛无端蜂惊蝶扰,残英飞坠。湖上铜犀眠不醒,荆棘年时还未。似解道笑侬憔悴。如絮筛云萍舞浪,尽飘流岂是先人意。空老大,我滋愧。析津亦是前游地。忍重尝江豚海鲒,儿时风味。一昔元都花落后,愁绪万丝难理。叹眼底无多红紫。渔畏风波耕水旱,作寻常鸡鹜成何事。歌未竟,掷杯起。
白话文翻译
我在渡口感到疲倦。突然间,蜜蜂和蝴蝶扰动了我的思绪,残花飞落,湖面上铜色的犀牛似乎还在沉睡,荆棘丛生的地方又何时才能得到修整?似乎能理解你在笑我憔悴的样子。像浮萍在浪潮中飘荡,尽管我漂泊不定,却似乎并非前人的意愿。空耗年华,我对此感到羞愧。析津(今天津)也是我曾游玩的地方。忍不住再次品尝江豚和海鲒的味道,那是儿时的记忆。曾经元都(北京)花落之后,愁绪万千难以理清。叹息眼前已没有多少红紫的花朵。渔夫害怕风浪,辛勤耕作,面对水旱,普通的鸡鹜又有什么意义呢?歌声未尽,我便掷杯而起。
注释
- 津梁:指渡口。
- 猛无端:突然的,无缘无故的。
- 铜犀:指湖面上的一种景象,可能是指静止的水面,犀牛象征着沉眠的状态。
- 荆棘:比喻困境。
- 解道:理解,明白。
- 侬:我。
- 飘流:漂流、流动,表示无定。
- 析津:今天津,古地名。
- 海鲒:一种海鱼。
- 元都:古代指的是元朝的都城,即大都(今北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金兆蕃(约1620-1690),字宗瑛,号思庵,晚号清溪居士,清代诗人,擅长词、诗,作品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著称,尤其在词作上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金兆蕃生活在清朝初期,经过了明末的动乱与清初的动荡,社会变迁使他的作品常带有感伤与怀旧的色彩。此词表现了对往昔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也是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诗歌鉴赏
《金缕曲》是一首充满感情的词作,诗人在词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疲惫与对往昔的追忆。开头的“我倦津梁矣”即是诗人对现实的无奈,疲倦的情绪贯穿整首词。诗中提到的“蜂惊蝶扰”象征着生活中的烦扰与不安,而“残英飞坠”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青春的消逝。湖上的“铜犀”沉睡不醒,代表着诗人对安宁与平静的渴望,却又被荆棘丛生的现实所困扰。
整首词情感深邃,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抗拒。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抒情,使得整首词在感情上引人共鸣,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回忆的珍惜。结尾处的“歌未竟,掷杯起”则是诗人面对现实的无奈与反叛,虽未完成的歌声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心事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倦津梁矣: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疲惫与倦怠。
- 猛无端蜂惊蝶扰:突显生活中的烦扰与不安。
- 残英飞坠:象征着青春的流逝,花瓣的凋零暗示着美好的事物消逝。
- 湖上铜犀眠不醒:湖面如铜色,象征着宁静的表象下却藏着的无奈。
- 荆棘年时还未:荆棘丛生,暗示生活的困苦与障碍。
- 似解道笑侬憔悴:自嘲与他人看待自己的眼光,反映出内心的脆弱。
- 如絮筛云萍舞浪:形象化地描述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
- 空老大,我滋愧:年华虚度,内心充满愧疚。
- 析津亦是前游地:对往日游玩地的追忆,表达对过去的怀念。
- 忍重尝江豚海鲒,儿时风味:重温儿时味道,唤起对过去的记忆。
- 一昔元都花落后:元都的花落与美好时光的消逝。
- 愁绪万丝难理:感到愁苦,难以理清心绪。
- 叹眼底无多红紫:对美好事物的缺乏感到惋惜。
- 渔畏风波耕水旱:渔民的艰辛与生活的困扰。
- 作寻常鸡鹜成何事:对平凡生活的无奈与困惑。
- 歌未竟,掷杯起:未尽的歌声与对现实的反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湖面比作“铜犀”,暗示静谧与沉睡。
- 拟人:如“蜂惊蝶扰”,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忍重尝江豚海鲒”,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诗人对生活的疲惫感、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人生的短暂与美好事物的消逝,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蜂蝶:象征着生活中的纷扰与不安。
- 残英:代表青春与美好事物的消逝。
- 铜犀:象征着内心的沉静与外界的喧嚣。
- 荆棘:暗示生活中的困境与障碍。
- 江豚海鲒:儿时的回忆与美好味道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金缕曲》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金兆蕃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蜂惊蝶扰”表示什么?
- A. 生活的安宁
- B. 生活的烦扰
- C. 生活的美好
- D. 生活的希望
-
诗中提到的“析津”是指哪个地方?
- A. 上海
- B. 天津
- C. 北京
- D. 杭州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诗词对比
金兆蕃的《金缕曲》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均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金兆蕃的词更突出对生活烦扰的感受,而李清照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二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深刻的生活哲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