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其四》

时间: 2025-01-11 23:43:44

朱门别院笙歌彻,儿家春事迟迟。

菱花入手费寻思。

晕轻双颊,空盝待调脂。

自是多情还脉脉,凭他吹皱春池。

卷帘又见海棠枝。

绿章谁乞,珍重趁芳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朱门别院笙歌彻,
儿家春事迟迟。
菱花入手费寻思。
晕轻双颊,空盝待调脂。
自是多情还脉脉,
凭他吹皱春池。
卷帘又见海棠枝。
绿章谁乞,珍重趁芳时。


白话文翻译:

在豪华的朱门别院内,笙歌声彻响;
孩子们的春天到来得很迟。
手中的菱花让我费尽心思。
脸颊微晕,空等着人来为我添脂粉。
果然是多情的人,心中默默相思;
任凭他将春水吹皱。
卷起帘子,又看见那海棠的花枝。
谁在索取绿章,珍惜这美好的芳华时光。


注释:

字词注释:

  • 朱门:指富贵人家,豪华的门。
  • 笙歌:笙和歌声,指欢快的音乐和歌唱。
  • 儿家:小孩子的家,暗指天真无邪的春天。
  • 菱花:菱角花,象征水中的美丽。
  • 晕轻双颊:脸颊微微泛红。
  • 调脂:化妆,添加脂粉。
  • 脉脉:深情款款,含蓄地表达情感。
  • 吹皱春池:借指春风,轻轻地荡漾水面。
  • 海棠:一种花,象征春天的美丽。
  • 绿章:指美丽的花朵,象征青春和美好。

典故解析:

  • 海棠:常被视为春天的代表,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邓嘉缜(1887-1948),近现代诗人,字幼青,号星君。生于江苏,受传统文化熏陶,后又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近代,正值社会变革时期,个人情感与社会环境交织,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对青春美好的向往。


诗歌鉴赏:

《临江仙 其四》是一首描绘春天与青春美好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情感的场景。开头的“朱门别院笙歌彻”,引出了豪华与富贵的生活,然而与之形成对比的“儿家春事迟迟”,则暗示了生活的另一面:虽然春天的来临是美好的,但在某种程度上却也显得迟缓无力。接下来的“菱花入手费寻思”,则是诗人对青春的思念与追忆。

整首诗的情感层次丰富,语句之间的对比与呼应,使得诗意更加深邃。尤其是“凭他吹皱春池”,不仅描绘了春风涟漪的画面,更隐含了对春天美好瞬间的珍惜。最后一句“珍重趁芳时”,则是对青春与美好生活的珍视与追求,给人以深思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朱门别院笙歌彻:描绘富贵人家的热闹场景,笙歌声扬,体现了奢华的生活。
  • 儿家春事迟迟:暗示春天的到来与儿童的无忧无虑形成对比,强调了一种时间的迟滞感。
  • 菱花入手费寻思:手中菱花的意象象征着美好与思考,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思索。
  • 晕轻双颊,空盝待调脂:描绘了少女的羞涩与期待,展现出青春的美丽与脆弱。
  • 自是多情还脉脉:情感的流露与无言的思念,细腻而深刻。
  • 凭他吹皱春池:描绘春风轻拂的画面,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青春的短暂。
  • 卷帘又见海棠枝:海棠的美丽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绿章谁乞,珍重趁芳时:强调对青春与美好时光的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吹皱春池”将春风比喻为轻柔的手,生动形象。
  • 拟人:春水被赋予了人的情感,使得自然景象更具生动性。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青春的珍惜与对生活美好的向往,表达了一种情感的细腻与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朱门:象征富贵,反映社会地位。
  • 春池:象征青春与生机,流动的水面展现了时间的无情。
  • 海棠:代表春天的美丽,象征着生命的繁盛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朱门”指的是: A. 贫穷的家庭
    B. 富贵人家
    C. 乡村小院
    D. 学校

  2. “菱花入手费寻思”中,菱花象征什么? A. 美丽的女子
    B. 青春的思索
    C. 生活的困扰
    D. 自然的景象

  3. 诗的最后一句“珍重趁芳时”表达了什么? A. 对爱情的怀疑
    B. 对时间的无奈
    C. 对青春的珍惜
    D. 对生命的反思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 苏轼《春夜洛城闻笛》

诗词对比:

  • 邓嘉缜的《临江仙 其四》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以春天为主题,前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青春的珍惜,后者则通过感情的流露表达对爱与时光的追忆。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所不同,但都在春天的背景下展现了对美和生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