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义利明千古,躬行勇不疑。
涧瀍穷正脉,张陆是吾师。
仕与儒先会,官从党论卑。
所施才一障,声闻彻华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义利关系的深刻理解,强调了实际行动的重要性,表现出一种坚定的信念。诗中提到的“涧瀍”和“张陆”象征着深厚的学识和智慧,作者自认为受益于前贤的教导。在仕途上,作者感受到儒家思想的重要性,然而也意识到官场的复杂和不易。最后,诗人希望自己的才能能够超越地域和文化的限制,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注释
- 义利:指的是道义和利益,古人常常讨论二者的关系。
- 涧瀍:指的是涧水与瀍水,象征源远流长的学问。
- 张陆:可能指代历史上著名的学者或思想家,意在表明学习的对象。
- 儒:儒家,提倡道德与义务的学派。
- 华夷:指华夏和夷族,象征文化和民族的差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彦约,宋代诗人,以其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通常关注社会、政治及道德问题,体现出深厚的儒家思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对个人政治生涯的反思时期,可能是在面对官场的复杂与挑战,诗人在此表达了对义利关系的思考,以及对自己才华的自我认知。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表达了诗人对义利关系的深刻思考。开篇以“义利明千古”引入,强调了道义与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突显了作者对道德的重视。接下来的“躬行勇不疑”展示了诗人积极践行道德信念的决心,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涧瀍穷正脉,张陆是吾师”则通过自然意象与历史人物的结合,表现了作者对知识的追求与对师长的敬仰,展现出一种谦逊的学习态度。整首诗通过对比仕途与儒家的关系,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的复杂性以及对自身才能的局限的思考。
最后一句“所施才一障,声闻彻华夷”则表明了诗人希望自己才能能够超越地域和文化的限制,达到更高的境界。这种期望不仅是对个人的激励,也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义利明千古:强调义和利的关系在历史长河中永远清晰。
- 躬行勇不疑:实际行动是最重要的,且要坚定不移。
- 涧瀍穷正脉:象征着学问的渊源,表示对知识的追求。
- 张陆是吾师:以历史人物为师,表现出谦逊与学习的态度。
- 仕与儒先会:在官场上,儒家的思想尤为重要。
- 官从党论卑:表明官场中存在的等级与复杂关系。
- 所施才一障:自己的才能受到局限,无法施展。
- 声闻彻华夷:希望才能得到广泛认可,超越文化差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义利明千古,躬行勇不疑”,形成整齐的节奏。
- 象征:涧水与瀍水象征知识的深厚与流长。
- 比喻:将个人的才能比作障碍,表达出对自身局限的反思。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探讨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才能的自省。诗人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表达了对社会责任与文化认同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义利:象征道德与利益的辩证关系。
- 涧瀍:象征知识的源远流长。
- 张陆:代表智慧与学识的追求。
- 华夷:象征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义利”是指什么?
- A. 道德与利益
- B. 诗歌与音乐
- C. 战争与和平
-
“涧瀍穷正脉”中“正脉”指的是什么?
- A. 学问的源头
- B. 政治的中心
- C. 家庭的和睦
-
诗人在官场中感受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 A. 官职太高
- B. 复杂的关系
- C. 收入不足
答案:1.A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探讨理想社会与现实的对比。
- 李白《将进酒》:强调人生与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曹彦约的诗强调实践与道德的结合,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则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经·卫风·淇奥》
以上内容为对《故邕管安抚李思永挽章三首》的全面解析,希望对您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