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庐三顾图》

时间: 2025-01-11 05:42:43

鱼水君臣岂易遭,几人三顾不辞劳。

一从钓渭耕莘后,谁似先生出处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草庐三顾图 李东阳 〔明代〕 鱼水君臣岂易遭,几人三顾不辞劳。一从钓渭耕莘后,谁似先生出处高。

白话文翻译: 君臣之间的关系如同鱼水般难以遇到,有多少人能像刘备三顾茅庐那样不辞辛劳。自从姜子牙在渭水钓鱼、伊尹在莘地耕作之后,还有谁能像诸葛亮的出仕和退隐那样高洁。

注释:

  • 鱼水君臣:比喻君臣关系融洽,如鱼得水。
  • 三顾: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
  • 钓渭耕莘:指姜子牙在渭水钓鱼,伊尹在莘地耕作,都是古代贤人隐居的典故。
  • 先生:指诸葛亮。

典故解析:

  • 三顾茅庐:出自《三国志》,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请得他出山辅佐,成为君臣合作的典范。
  • 钓渭耕莘:姜子牙在渭水钓鱼,后被周文王发现并重用;伊尹在莘地耕作,后被商汤发现并重用。这两个典故都象征着贤人隐居等待时机,最终被明君发现并重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东阳(1447-1516),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宾之,号西涯,江西南昌人。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此诗通过对诸葛亮“三顾茅庐”的赞美,表达了对贤臣与明君关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李东阳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下创作的,通过对诸葛亮“三顾茅庐”的典故的赞美,表达了对理想君臣关系的向往和对贤臣高洁品质的推崇。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三顾茅庐”的典故的赞美,表达了对理想君臣关系的向往和对贤臣高洁品质的推崇。诗中“鱼水君臣岂易遭”一句,用“鱼水”比喻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这种关系的难得。“几人三顾不辞劳”则进一步以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赞扬了贤臣的忠诚和明君的诚意。最后两句通过对姜子牙和伊尹的典故的提及,将诸葛亮的出仕和退隐与古代贤人相提并论,彰显了其高洁的品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理想政治关系的向往和对贤臣品质的崇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鱼水君臣岂易遭”:用“鱼水”比喻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这种关系的难得。
  2. “几人三顾不辞劳”:以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赞扬了贤臣的忠诚和明君的诚意。
  3. “一从钓渭耕莘后”:通过对姜子牙和伊尹的典故的提及,将诸葛亮的出仕和退隐与古代贤人相提并论。
  4. “谁似先生出处高”:彰显了诸葛亮高洁的品质,将其与古代贤人相提并论。

修辞手法:

  • 比喻:“鱼水君臣”比喻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
  • 典故:使用“三顾茅庐”、“钓渭耕莘”等典故,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理想君臣关系的向往和对贤臣高洁品质的推崇。通过对诸葛亮“三顾茅庐”的典故的赞美,诗人表达了对和谐君臣关系的渴望,以及对贤臣忠诚和高洁品质的敬仰。

意象分析:

  • 鱼水:比喻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
  • 三顾茅庐:象征贤臣的忠诚和明君的诚意。
  • 钓渭耕莘:象征贤人隐居等待时机,最终被明君发现并重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鱼水君臣”比喻什么? A. 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 B. 君臣之间的矛盾关系 C. 君臣之间的疏远关系 答案:A

  2. “三顾茅庐”典故出自哪部历史著作? A. 《史记》 B. 《三国志》 C. 《资治通鉴》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钓渭耕莘”分别指哪两位历史人物? A. 姜子牙和伊尹 B. 诸葛亮和刘备 C. 孔子和孟子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蜀相》:通过对诸葛亮的赞美,表达了对贤臣的敬仰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 陆游《书愤》: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反思,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诗词对比:

  • 李东阳此诗与杜甫《蜀相》都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但李东阳更侧重于对理想君臣关系的向往,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贤臣的敬仰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李东阳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三国志》:详细记载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历史事件,是了解相关典故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