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倚树繁衣袖,流光向夕含。
何人能到此,拨火共痴憨。
白话文翻译:
依靠在树下,衣袖繁华如花,夕阳的余晖洒落,仿佛在流动。谁能来到这里,与我一起拨动火焰,共享这份无忧的痴迷呢?
注释:
- 倚树:依靠在树上。
- 繁衣袖:形容衣服华丽,衣袖繁复。
- 流光:指光影的流动,常用于描述时间流逝或美好景象。
- 夕含:夕阳的光辉含苞,形容夕阳的柔和。
- 拨火:指生火,或指在火堆旁边活动。
- 痴憨:痴迷而憨厚,形容一种单纯的情感状态。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引用,但整体意境和情感都蕴含了对自然、生活的深切体悟与享受。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释函是明代的一位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其作品多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思考。其诗多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交织的时期,诗人可能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寻求一种精神的寄托与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十三覃》以清晰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自然景象,诗人在树下倚靠,衣袖如花的描写,仿佛让人感受到自然的芬芳与和谐。诗中的“流光向夕含”展现了夕阳的柔和与流动,既是对时间的感慨,也是对生命的深刻反思。接着,诗人抛出一个疑问:“何人能到此”,在这宁静的自然中,仿佛邀请他人一同欣赏这份美好。然而,他又自言自语地提到“拨火共痴憨”,在这份美好的自然中,诗人似乎更享受一种孤独的独处时光,体现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与一种无所顾忌的痴迷。
整首诗简洁明了,却又充满了意蕴,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诗中所流露出的痴憨情怀,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境界,仿佛在呼唤人们回归自然,回归内心的宁静。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倚树繁衣袖:诗人依靠在树上,衣袖如繁花般美丽,给人一种优雅的形象。
- 流光向夕含:夕阳的光辉流动而来,似乎在映衬着诗人的心情,带来温暖与安慰。
- 何人能到此:诗人发出感慨,渴望有知音能与之共享这份美好时光。
- 拨火共痴憨:与友人一起生火、闲聊,沉浸在这份简单的快乐之中,展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衣袖比作繁花,强调了美丽与华丽。
- 拟人:夕阳的光辉仿佛有生命般流动,增强了意境的生动感。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在结构上形成对比,突显了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美好与内心的渴望,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与对知音的期待,展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树:象征自然与生命的繁盛。
- 衣袖:象征着美与华丽。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火:象征温暖、交流与生活的热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对“何人能到此”的感受是什么?
- A. 孤独
- B. 喜悦
- C. 忧伤
- D. 疲惫
-
诗中的“流光向夕含”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生命的短暂
- B. 自然的美好
- C. 时间的流逝
- D. 以上都是
-
“拨火共痴憨”中的“痴憨”指的是什么?
- A. 聪明
- B. 痴迷而单纯
- C. 忧愁
- D. 愤怒
答案:
- A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孤独与渴望知音的情感,描绘了醉酒与月光下的美好。
- 王维的《山居秋暝》则通过描绘山水的宁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两首诗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明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诗经与楚辞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