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睡香花 曾向庐山睡里闻,香风六断世间春。 窃花莫扑枝头蝶,惊觉南窗半梦人。
白话文翻译:
曾在庐山的睡梦中闻到这花香,它的香气仿佛能隔断世间的春色。 偷花时不要扑打枝头的蝴蝶,以免惊醒了南窗下正做着半梦的人。
注释:
- 庐山: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
- 香风六断:形容花香极其浓郁,仿佛能隔断一切,独占春光。
- 窃花:偷偷摘花。
- 扑:拍打。
- 惊觉:惊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此诗描绘了一种在庐山梦中闻到的花香,以及对这种美好时刻的珍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张耒在庐山游玩或隐居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在庐山梦中闻到的花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感和欣赏。首句“曾向庐山睡里闻”,以“睡里闻”暗示了一种梦幻般的美好体验。次句“香风六断世间春”,用夸张的手法形容花香之浓,仿佛能隔断世间的一切春色,独占春光。后两句“窃花莫扑枝头蝶,惊觉南窗半梦人”,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好时刻的珍惜,提醒人们不要破坏这份宁静和美好,以免惊醒了梦中人。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曾向庐山睡里闻”:诗人回忆在庐山的睡梦中闻到花香,这里的“睡里闻”创造了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 “香风六断世间春”:用夸张的手法形容花香之浓,仿佛能隔断世间的一切春色,独占春光。
- “窃花莫扑枝头蝶”:提醒人们偷花时不要扑打枝头的蝴蝶,以免破坏这份美好。
- “惊觉南窗半梦人”: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好时刻的珍惜,提醒人们不要惊醒了梦中人。
修辞手法:
- 夸张:“香风六断世间春”中的“六断”夸张地形容了花香的浓郁。
- 拟人:“惊觉南窗半梦人”中的“惊觉”赋予了花香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花香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好时刻的珍惜和保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庐山:象征着自然美景和宁静的生活。
- 香风:象征着自然的美好和宁静的氛围。
- 蝶:象征着美好和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庐山”位于哪个省? A. 江西省 B. 湖北省 C. 湖南省 D. 安徽省
-
“香风六断世间春”中的“六断”是什么意思? A. 形容花香浓郁 B. 形容花香淡雅 C. 形容花香清新 D. 形容花香稀薄
-
诗中提到的“窃花莫扑枝头蝶”是为了什么? A. 保护蝴蝶 B. 保护花香 C. 保护梦中人 D. 保护自然美景
答案:
- A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样描绘了庐山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中的宁静生活,与本诗有相似的主题。
诗词对比:
- 张耒的《睡香花》与苏轼的《题西林壁》都描绘了庐山的美景,但张耒的诗更注重表达对自然美的珍惜和保护,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的欣赏和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庐山志》:详细介绍了庐山的历史和文化,有助于理解诗中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