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下作》
时间: 2025-04-29 10:21: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中秋月下作
作者: 周紫芝 〔宋代〕
去年城南作中秋,江云遮月烂不收。
幽人独对秋风立,姮娥似隔重云羞。
更长忽听晓鼓急,梦去只有残灯留。
今岁不知身在此,门枕长江风自起。
樽中有酒坐有客,江面如天月如水。
秋风满树凉叶飞,新欢欲尽还成悲。
身其馀几事不偶,老之将至吾今衰。
人生阅世自有数,万事反覆难预知。
何当举酒一再拜,与月更作明年期。
白话文翻译
去年我在城南赏中秋,云层遮住了明亮的月光。
我独自面对着秋风,仿佛嫦娥在重重云雾中感到羞愧。
忽然听见清晨的鼓声急促,梦境已逝,只剩下残灯还在。
今年却不知身在何处,门前长江的风又起。
酒杯中有酒,身边坐着朋友,江面如天空般宽广,月光如水般清澈。
秋风中树叶纷飞,新的欢愉即将结束却又带来悲伤。
人生中有多少事不如意,年岁渐长我也渐渐衰老。
人生经历自有定数,万事的反复难以预知。
何时我能举杯再拜,与明月约定明年的相聚?
注释
- 姮娥: 嫦娥,古代神话中月宫的女神。
- 晓鼓: 清晨的鼓声,常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
- 樽: 酒杯,古代用语。
- 长江: 中国第一长河,象征浩瀚与壮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紫芝(约1080年—1150年),字弼,号紫芝,宋代诗人。周紫芝以其清新婉约的诗风而闻名,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尤其常以自然景物抒情,表达对人生和时间的思考。
创作背景
《中秋月下作》创作于一个充满思念与感慨的中秋节,诗人通过描写中秋夜的景象,表达了对往昔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中秋夜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开头两句回忆去年中秋,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江云遮月的意象,似乎象征着人生的种种阻碍与不如意。接下来,诗人独自对着秋风,显得格外孤独,嫦娥的羞愧更增添了一种无奈的情绪。
转折处,诗人从对往年的回忆转向当下,描绘了长江的风和饮酒作乐的场景,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然而,随着秋风的凉意,诗人又感受到新欢的短暂与悲伤,人生的无常和衰老的无奈在字里行间流露。
最后,诗人以举杯邀月的方式,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友人的思念,呼应了中秋团圆的主题。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往事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期盼,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去年城南作中秋: 提到去年中秋,暗示对过去的怀念。
- 江云遮月烂不收: 形象地描绘了云层遮挡月光的景象,传达了忧伤。
- 幽人独对秋风立: “幽人”指诗人自己,突显孤独的情感。
- 姮娥似隔重云羞: 嫦娥在云中,增添了诗歌的神秘感。
- 更长忽听晓鼓急: 听到清晨的鼓声,象征时间的流逝。
- 梦去只有残灯留: 梦境消逝,只有微弱的灯光,表达失落感。
- 今岁不知身在此: 今年的处境不明,表现出迷茫。
- 门枕长江风自起: 长江的风,象征着自然与生命的流动。
- 樽中有酒坐有客: 酒与友共聚,展现生活的美好。
- 江面如天月如水: 描绘宁静的江面,渲染出美好的氛围。
- 秋风满树凉叶飞: 秋风带走树叶,暗示时光流逝。
- 新欢欲尽还成悲: 新的欢愉即将结束,带来惆怅。
- 身其馀几事不偶: 感叹生活中的不如意。
- 老之将至吾今衰: 表达对衰老的无奈与忧虑。
- 人生阅世自有数: 说明人生有其规律。
- 万事反覆难预知: 生活的变幻莫测。
- 何当举酒一再拜: 期待再次举杯庆祝。
- 与月更作明年期: 希望与明月再相聚,表达对未来的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 “江面如天月如水”,通过比喻增强了意象的美感。
- 拟人: “姮娥似隔重云羞”,赋予嫦娥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期盼。诗人通过中秋的景象,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时间的流逝,展现了深厚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 象征团圆与思念。
- 秋风: 代表凉意与时光的流逝。
- 江水: 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酒: 代表欢聚与友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孤独与思念
B. 战争与和平
C. 自然与人文
答案: A -
诗中提到的“姮娥”指的是哪个神话人物? A.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B. 中秋节的嫦娥
C.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答案: B -
诗人用“江面如天月如水”来比喻什么? A. 天空的辽阔
B. 生活的美好
C. 时间的流逝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水调歌头》:苏轼
诗词对比
李白《静夜思》与周紫芝《中秋月下作》在主题上都有对月亮的描写,但李白更侧重于个人的思乡情感,而周紫芝则在怀念过去的基础上,融入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生命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