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恩伽蓝清会》
时间: 2025-01-26 01:13: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慈恩伽蓝清会
作者:韦应物
素友俱薄世,屡招清景赏。
鸣钟悟音闻,宿昔心已往。
重门相洞达,高宇亦遐朗。
岚岭晓城分,清阴夏条长。
氲氛芳台馥,萧散竹池广。
平荷随波泛,回飙激林响。
蔬食遵道侣,泊怀遗滞想。
何彼尘昏人,区区在天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作者和素友们都远离世俗,享受清幽的景致。鸣响的钟声使人领悟到内心的声音,过去的记忆在心中浮现。高大的门扉畅通无阻,天空也显得格外辽阔。晨曦中的山岭和城池分隔,夏天的阴影在树枝上延展。空气中弥漫着花香,竹林的景色显得格外开阔。荷花随波荡漾,微风掠过树林发出响声。简朴的素食伴随道义的朋友,心中对于世俗的留恋与思虑渐渐平静。与这些尘世的昏暗人相比,真是微不足道。
注释
- 素友: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 清景:清幽的景色。
- 鸣钟:敲响的钟声,象征内心的觉悟。
- 重门:厚重的门,象征内心的封闭与开放。
- 岚岭:山岭间的雾气,象征朦胧的景象。
- 氲氛:弥漫的气息。
- 平荷:平静的荷花。
- 蔬食:素食,代表清淡的饮食。
- 尘昏人:指沉浸在世俗中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字子云,号清真,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生活于盛唐时期,韦应物与王维、孟浩然等人齐名,以山水田园诗见长,关注人性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慈恩伽蓝清会》写于韦应物隐居时,表达了他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在那个社会背景下,士人常常追求名利,而韦应物却选择与自然为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反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脱。开篇以“素友俱薄世”引入,立刻设定了一个离世的氛围,诗人和朋友们在清幽的环境中欢愉赏景,展现了人际关系的纯真。接着,鸣钟的声音令诗人领悟到了内心深处的思想,仿佛在提醒他要回归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在自然描写上,诗人通过“岚岭晓城分”与“清阴夏条长”描绘了清晨的迷人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画面感。接着,诗中“氲氛芳台馥”与“平荷随波泛”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似乎在告诉读者,真正的美在于内心的平静与对自然的体悟。
最后,诗人通过“何彼尘昏人,区区在天壤”点出诗的主题:与世俗的纷扰相比,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美是多么重要。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生活哲学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素友俱薄世: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远离尘世。
- 屡招清景赏:常常邀请朋友一同欣赏清新的景致。
- 鸣钟悟音闻:听到钟声,能够领悟内心的声音。
- 宿昔心已往:回想往昔的心境,留恋于此。
- 重门相洞达:厚重的门洞开,象征心灵的畅达。
- 高宇亦遐朗:高空也显得格外明亮辽阔。
- 岚岭晓城分:晨雾中的山岭与城市分隔开来。
- 清阴夏条长:夏日的树阴显得格外悠长。
- 氲氛芳台馥:空气中弥漫着花香。
- 萧散竹池广:竹林的景色显得开阔而宁静。
- 平荷随波泛:荷花随波荡漾。
- 回飙激林响:微风吹过树林,发出声响。
- 蔬食遵道侣:与道义的朋友共同享用素食。
- 泊怀遗滞想:心中对世俗的留恋与思考逐渐平静。
- 何彼尘昏人:与那些沉浸于世俗的人相比。
- 区区在天壤:自认为微不足道,心境高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内心的感受与自然景物相联系。
- 对仗:如“鸣钟悟音闻”、“重门相洞达”,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出诗人对清净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脱,表达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与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素友:象征纯洁的友情。
- 鸣钟:象征内心的觉悟。
- 岚岭:象征朦胧而美好的自然。
- 荷花:象征纯净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感悟内心的声音?
- A. 听音乐
- B. 听鸣钟
- C. 看书
-
诗中“平荷随波泛”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动荡不安
- B. 平静与和谐
- C. 追逐梦想
-
“何彼尘昏人”中的“尘昏人”指的是?
- A. 生活在清幽环境中的人
- B. 沉迷于世俗的人
- C. 追求名利的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 孟浩然《春晓》:表达了对清晨自然景色的赞美。
诗词对比
- 韦应物与王维的诗作:两者都强调自然的美与内心的宁静,但韦应物更注重友情的描写,而王维则更多地体现了个人的孤独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韦应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