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郑拾遗草堂
借地结茅栋,横竹挂朝衣。
秋园雨中绿,幽居尘事违。
阴井夕虫乱,高林霜果稀。
子有白云意,构此想岩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在秋雨中的草堂,作者借用这片土地搭建了茅屋,横竖的竹子上挂着早晨的衣服。在秋天的园子里,雨水滋润着绿色的植物,隐居生活使得尘世的烦恼与我无关。阴暗的井边,傍晚的虫声喧闹,高大的树林里霜冻后果实稀少。这里有一种悠然自得的白云意境,我构思着这个岩石门扉的景象。
注释:
- 借地:借用土地。
- 结茅栋:搭建茅草房。
- 朝衣:早晨穿的衣服,象征清新与素雅。
- 幽居:隐居的生活,远离尘世。
- 高林霜果稀:高大的树林里,经过霜冻后可见的果实稀少。
- 白云意:象征着洒脱与自由的生活情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韦应物(737年-792年),字子云,唐代诗人,少有名声,以诗歌见长。韦应物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表现隐逸生活的理想。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韦应物隐居的生活中,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烦扰的逃避,反映了唐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隐居者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开篇的“借地结茅栋”,让人感受到一种随意而自然的生活态度,似乎在告诉我们,隐居并不必需奢华的环境,而是要有一份宁静的心。接下来,诗人通过“秋园雨中绿”,传达了雨水滋润万物的生机,表现了自然的美好与和谐。与此同时,“幽居尘事违”则表明了他对世俗纷扰的拒绝,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随着诗句的推进,作者描绘了阴井与高林的场景,“阴井夕虫乱,高林霜果稀”通过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虫鸣和霜冻的意象交织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受。最后一句“子有白云意,构此想岩扉”,则升华了整个诗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理想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以清新、淡雅的风格,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理想,体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洒脱与超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借地结茅栋:表示诗人利用土地搭建简陋的茅屋,展现了隐居生活的朴素。
- 横竹挂朝衣:描绘了竹子上挂着的衣物,象征着清晨的宁静与生活的简单。
- 秋园雨中绿:描写秋天的雨水使得园中的植物生机盎然,表现出自然的美。
- 幽居尘事违:表明诗人选择隐居,远离世俗的纷扰。
- 阴井夕虫乱:晚上井边虫鸣声喧闹,展现了自然的生动。
- 高林霜果稀:高大的树木经过霜冻后果实稀少,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变迁。
- 子有白云意:表达了诗人心中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构此想岩扉:表达诗人构想的岩石门扉,象征着理想中的隐逸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隐居生活比作秋园中的自然状态,体现一种和谐美。
- 对仗:如“阴井夕虫乱,高林霜果稀”,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白云”与“岩扉”传达隐逸的理想。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反映出一种洒脱自在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栋:象征简朴和自然的生活。
- 朝衣:代表清新、宁静的生活状态。
- 秋园:象征着丰收与自然的和谐美。
- 白云:象征着自由与理想生活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诗中提到的“阴井夕虫乱”描绘的是哪个时间的场景?
- A. 早晨
- B. 正午
- C. 傍晚
- D. 深夜
-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爱情
- B. 友情
- C. 隐逸生活
- D. 仕途
答案:
- C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 李白的《月下独酌》:表达了对自由与孤独的思考。
诗词对比:
- 韦应物与王维的隐逸诗有相似之处,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韦应物更加强调与世俗的隔绝,而王维则更倾向于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寄托。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主题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韦应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