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原父扬州六题·时会堂二首之一}》

时间: 2025-04-28 01:42:29

积雪犹封蒙顶树,惊雷未发建溪春。

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贡宜先百物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原父扬州六题·时会堂二首之一
作者:欧阳修

积雪犹封蒙顶树,
惊雷未发建溪春。
中州地暖萌芽早,
入贡宜先百物新。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可以理解为:
积雪依旧覆盖着蒙顶山的树木,惊雷尚未响起,建溪的春天还未完全到来。中原地区的气候已经变暖,早早地萌发出了新芽,作为贡品的植物也应该是最早的那些新生的。


注释

  • 积雪:指积累的雪,象征着寒冷的冬季尚未结束。
  • 蒙顶树:指蒙顶山顶上的树木,常用于描绘高大、苍翠的树。
  • 惊雷:春天的雷声,寓意着春雷的到来。
  • 建溪:指建溪地区,春天尚未完全降临。
  • 中州:指中原地区,天气回暖,万物复苏。
  • 入贡:指向朝廷进贡的物品,强调新生的植物值得被优先呈献。

典故解析

  • 蒙顶山:位于四川,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常用来象征高远、自然。
  • 建溪:可能指的是建溪流域,古人常用溪流来代表春天的气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以散文和诗词闻名,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政治逐步稳定,经济和文化逐渐繁荣的时期。诗人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和万物复苏的景象,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和热爱之情。开头两句“积雪犹封蒙顶树,惊雷未发建溪春”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一句提到的“积雪”暗示着冬天的残留,后一句的“惊雷未发”则显示出春天尚未完全到来。这种对比突出了春天的期待和冬天的消逝。接下来的“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贡宜先百物新”则传达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中州的温暖促使植物早早发芽,象征着生机勃勃的春光。这不仅体现了自然的循环,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整首诗意境清新,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与赞美,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积雪犹封蒙顶树:冬季的积雪仍然覆盖着高耸的树木,象征着寒冷尚存。
  2. 惊雷未发建溪春:春天的雷声还未响起,暗示春天的来临尚需时日。
  3. 中州地暖萌芽早:中原地区已经开始变暖,植物开始发芽,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4. 入贡宜先百物新:作为贡品的新生植物应该是最早的,强调了春天的生机和万物复苏的主题。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积雪”和“萌芽”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季节的更替。
  • 拟人:将自然现象拟人化,使得春天的到来更具生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积雪:象征冬天的寒冷与静谧。
  • 蒙顶树:代表高远的自然景观。
  • 惊雷:春天的象征,预示着变化与希望。
  • 萌芽:新生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复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积雪”主要象征什么?

    • A. 春天
    • B. 冬天
    • C. 秋天
    • D. 夏天
  2. “惊雷未发”的意思是什么?

    • A. 雷声已经响起
    • B. 春天即将到来
    • C. 冬天还未结束
    • D. 夏天已来临
  3. 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冬天的怀念
    • B. 对春天的期待与赞美
    • C. 对秋天的感伤
    • D. 对夏天的热爱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描写春天的美丽,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和欣喜。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同样描写春天的气息,展现自然的变化。

诗词对比

  • 《春晓》 vs. 《和原父扬州六题》:两首诗都表现了春天的到来,但《春晓》更侧重于夜与晨的交替,而《和原父扬州六题》则关注春天的生机与自然的复苏。两者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欧阳修诗文选》
  2. 《宋代文学概论》
  3.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这些书籍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欧阳修的诗歌及其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