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赦》

时间: 2025-01-11 20:08:58

拜赦古州南,山火明烈烈。

州人共喧喧,两◇扶白发。

丁宁天语深,旷荡皇恩阔。

乃知天地施,幽远无间别。

欣欣草木意,喜气消残雪。

意思解释

拜赦

作者: 欧阳修 〔宋代〕

原文展示:

拜赦古州南,山火明烈烈。州人共喧喧,两扶白发。丁宁天语深,旷荡皇恩阔。乃知天地施,幽远无间别。欣欣草木意,喜气消残雪。

白话文翻译:

在古州的南方,我恭敬地拜谢皇上的赦免,山上的火光明亮而炽烈。州里的百姓们欢声喧闹,扶着白发的老人们一起庆祝。向天祈愿的声音是如此深远,皇恩浩荡无比。此时才明白天地之间的恩惠,幽远而无间隔。草木欣欣向荣,喜庆的气氛驱散了残雪。

注释:

  • 拜赦: 恭敬地感恩于皇帝的赦免。
  • 烈烈: 形容火光的明亮和炽热。
  • 喧喧: 喧闹,指人声鼎沸的热闹场面。
  • 丁宁: 恳切地祈求,向上天祈愿。
  • 旷荡: 廉广无边,形容恩惠的深广。
  • 幽远: 隐秘而遥远,指天地间的恩泽。

典故解析:

“拜赦”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谢恩的一种礼仪,表明对皇恩的感激之情。诗中提到的“白发”象征着老年人对国家的忠诚与期盼,反映了对社会和谐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政论等方面都有建树,以清新自然的文风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政治改革和社会动荡的关键时期。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皇帝赦免的感激以及对民生的关切,寄托了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诗歌鉴赏:

《拜赦》通过拜谢皇恩的场景,展现了民众对国家和皇帝的感激之情。诗中的“山火明烈烈”不仅描绘了火的炽烈,也象征了人民的热情与希望。人们欢声喧闹,象征着社会的和谐与团结。白发老人的出现,突显了世代之间的情感传承,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丁宁天语深,旷荡皇恩阔”,诗人以此表达了对皇恩的感激,皇恩如天,宽广无边,令人心生敬畏与感激。最后,诗人用“欣欣草木意,喜气消残雪”展现了春回大地后万物复苏的景象,象征着希望与新生,暗示着国家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拜赦古州南: 在古州南方,向皇帝表达谢恩。
    2. 山火明烈烈: 山上的火光明亮而热烈,预示着庆祝的气氛。
    3. 州人共喧喧: 百姓们欢呼喧闹,气氛热烈。
    4. 两扶白发: 两位老者被扶持着,共同参与庆祝。
    5. 丁宁天语深: 恳切的祈愿声传至高天。
    6. 旷荡皇恩阔: 皇帝的恩泽广阔而无边。
    7. 乃知天地施: 这时才明白天地间的恩惠。
    8. 幽远无间别: 天地的恩泽是遥远而无间隔的。
    9. 欣欣草木意: 草木欣欣向荣,充满生机。
    10. 喜气消残雪: 喜庆的氛围驱散了残留的雪霜。
  • 修辞手法:

    • 比喻: “皇恩阔”将皇帝的恩泽比作广阔的天地,体现出其深远。
    • 拟人: “欣欣草木意”,赋予草木以人的情感,表现生机。
    • 对仗: 句式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皇恩的感激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寄托了诗人对社会和谐与繁荣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山火: 象征热情和希望,代表着庆祝的氛围。
  • 白发: 象征着年长者的智慧与对国家未来的期待。
  • 草木: 代表生命的复苏与自然的生机,暗示着希望与新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州人共喧喧”的意思是:

    • A. 人们在安静地谈话
    • B. 人们欢声喧闹
    • C. 人们在哭泣
    • D. 人们在争吵
  2. “欣欣草木意”中的“欣欣”表示:

    • A. 失落
    • B. 生机勃勃
    • C. 寂静无声
    • D. 破败不堪
  3. 本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皇恩的感激与对社会和谐的期待
    • C. 对战争的反思
    • D. 对个人经历的回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陶渊明《饮酒·其五》

诗词对比:

  • 欧阳修的《拜赦》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两者皆表达了对社会和国家的关切,但欧阳修更强调皇恩的深厚与百姓的欢愉,而王安石则着重于个人情怀与自然的壮丽景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欧阳修相关研究论文及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