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宴蘘荷亭应制》

时间: 2025-01-10 22:58:44

回銮青岳观,帐殿紫烟峰。

仙路迎三鸟,云衢驻两龙。

园林看化塔,坛墠识馀封。

山外闻箫管,还如天上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回銮青岳观,帐殿紫烟峰。
仙路迎三鸟,云衢驻两龙。
园林看化塔,坛墠识馀封。
山外闻箫管,还如天上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盛大的宴会场景,诗人回到了青岳观,看到帐篷和殿宇在紫烟缭绕的山峰上。仙路上迎来了三只神鸟,云端上停驻着两条神龙。在园林中可以看到变化的佛塔,祭坛上辨认出已久的封印。在山外听到箫和管的乐声,仿佛又像在天上相逢。

注释

  • 回銮:指皇帝或朝廷的归来。
  • 青岳观:唐代的一个道教观,象征着神圣和宁静。
  • 帐殿:指宴会设置的帐篷和殿宇。
  • 紫烟峰:形容山峰如紫色烟雾般缭绕,富有神秘感。
  • 仙路、三鸟、两龙:象征着神仙和吉祥,表示宴会的盛大和祥和。
  • 园林、化塔、坛墠、馀封:描绘宴会场所的景象,充满禅意和历史感。
  • 山外、箫管:指远处传来的乐声,增添了宴会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说(约675-730年),唐代诗人,字公辅,号青云,曾任多种官职,诗风清新高远,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情感。他的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体现了道教文化和唐代的审美情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代盛世时期,正值国家富强、文化繁荣之时。诗人受邀参加一次盛大的宴会,借此机会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神仙境界的向往,体现了唐代士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侍宴蘘荷亭应制》是张说的一首代表作,诗中洋溢着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宴会盛况的描绘。全诗共四句,前两句描绘宴会的场景,后两句则通过听觉传达气氛。开头“回銮青岳观”展现了一种庄重的仪式感,诗人仿佛在描绘一幅盛大的画卷。接下来的“帐殿紫烟峰”则通过“紫烟”增添了朦胧的神秘感,仿佛在映衬宴会的神圣。

“仙路迎三鸟,云衢驻两龙”展现了诗人对神话世界的向往,三鸟和两龙象征着吉祥与幸福,营造出一种仙境般的氛围。后两句“园林看化塔,坛墠识馀封”进一步描绘了宴会场地的宁静与典雅,营造出一种人间与天界交融的感觉。

最后一句“山外闻箫管,还如天上逢”更是将全诗的意境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山外传来的乐声仿佛让人置身于天际,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和美好。整首诗语言清丽,意象丰富,展现了唐代诗歌的高超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回銮青岳观:显示出诗人回归的庄严和神圣,青岳观是道教圣地,暗示着宴会的神圣性。
  2. 帐殿紫烟峰:帐篷和殿宇在紫烟的映衬下显得神秘而美丽,增强了场景的梦幻感。
  3. 仙路迎三鸟:三鸟的出现象征吉兆,暗示宴会的吉祥和美好。
  4. 云衢驻两龙:两龙在云端停驻,进一步强调了宴会的神秘和壮观。
  5. 园林看化塔:园林中的化塔象征着佛教的思想,传达出宁静的氛围。
  6. 坛墠识馀封:祭坛上可以辨认出的封印,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7. 山外闻箫管:远处的乐声让人感受到宴会的欢乐与生气。
  8. 还如天上逢:最后的比喻让整个场景升华,呈现出一种超然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外闻箫管,还如天上逢”,通过比喻表达了对美好境界的向往。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仙路迎三鸟,云衢驻两龙”,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三鸟和两龙象征着吉祥,化塔和坛墠则象征着文化的深厚。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盛大宴会的赞美。诗人通过描绘宴会场景,展示了盛世之下的和谐与宁静,表达了对人间与神仙世界交融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岳观:象征圣地,代表着道教文化的底蕴。
  • 紫烟峰:象征神秘和美丽,营造出一种仙境般的氛围。
  • 三鸟、两龙:象征吉祥与幸福,暗示宴会的美好和和谐。
  • 化塔、坛墠:象征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传达出宁静与庄严的气氛。
  • 箫管:代表音乐,传达出欢乐与美好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青岳观”有什么象征意义? A. 一座山
    B. 道教圣地
    C. 一座城市
    D. 一处名胜

  2. “山外闻箫管,还如天上逢”中的“天上”指的是什么? A. 现实世界
    B. 仙界
    C. 地球
    D. 太空

  3. 诗中提到的“紫烟峰”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A. 寂静
    B. 神秘
    C. 喧闹
    D. 复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侍宴蘘荷亭应制》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前者侧重于宴会的热闹与盛大,后者则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自然美。两首诗在意象和主题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张说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