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天(白香岩和东坡韵赋梅)》
时间: 2024-09-19 21:24: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壶中天(白香岩和东坡韵赋梅)
作者:张炎 〔宋代〕
苔根抱古,透阳春挺挺林间英物。
隔水笛声那得到,斜日空明绝壁。
半树篱边,一枝竹外,冷艳凌苍雪。
淡然相对,万花无此清杰。
还念庾岭幽情,江南聊折,赠行人应发。
寂寂西窗闲弄影,深夜寒灯明灭。
且浸芳壶,休簪短帽,照见萧萧发。
几时归去,郎吟湖上香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的春天景象,苔藓根系在古老的地方,阳光透过树木洒在林间的英俊植物上。笛声传来却难以捕捉,斜阳照耀着空旷的绝壁。篱笆旁半树梅花,竹子外一枝傲然的梅花,冷艳如雪。与这样的景物相对,万花之中没有这样的清秀杰出。还想念庾岭的幽静情怀,江南的情趣,赠予远行的人应有的情感。夜晚静寂,西窗下闲暇地玩弄影子,深夜的寒灯明灭不定。且让我们沉浸于美酒之中,暂时不去佩戴短帽,照见自己渐渐白发。何时归去,郎君吟唱着湖上清香的月光?
注释
- 苔根:苔藓的根部,象征古老和生命力。
- 挺挺:形容植物的挺拔。
- 隔水笛声:水面传来的笛声,强调声音的遥远和难以接近。
- 冷艳:形容花朵的清雅和冷淡之美。
- 庾岭:指庾岭,古代文人常去之地,象征幽静的情怀。
- 萧萧发:形容头发稀疏或白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炎,字季通,号云溪,南宋时期的词人,以其清丽的词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是宋代词坛的重要人物之一。
创作背景:
《壶中天》的创作背景与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密切相关。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士人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壶中天》是一首蕴藉深远的诗作,张炎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景色与内心的感受。开篇的“苔根抱古”展现了古老与生命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接下来的“隔水笛声”则传达了一种隔绝的美感,笛声幽远却让人难以触及,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半树篱边,一枝竹外”中的“冷艳”两字,描绘出梅花的傲然与清冷,暗示了诗人的高洁情操。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过往的怀念,提到“庾岭幽情”,表达了对江南风景和情感的眷恋。最后,诗人以“几时归去”收尾,充满了对归乡和团圆的期盼。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展现出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流露出对清新自然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深思,极具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苔根抱古:苔藓的根在古老的石头上生长,象征着时间的积淀。
- 透阳春挺挺林间英物:春天的阳光透过树木,照耀着林间的美丽植物。
- 隔水笛声那得到:水面上传来的笛声难以捕捉,表现了一种遥远的美感。
- 斜日空明绝壁:斜阳照耀绝壁,光影交错,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
- 半树篱边,一枝竹外:描述梅花和竹子相伴的情景,突出冷艳的美感。
- 淡然相对,万花无此清杰:与万花相比,这种清秀的花朵更显得杰出。
- 还念庾岭幽情:怀念庾岭的幽静情怀,表达了对往昔的思念。
- 江南聊折,赠行人应发:在江南的情景中,赠送行人情谊,表现出友好的情感。
- 寂寂西窗闲弄影:在西窗下静静玩弄影子,流露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 深夜寒灯明灭:夜深人静,寒灯闪烁,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 且浸芳壶,休簪短帽:沉浸在美酒中,暂时不去打理外表,表现出洒脱。
- 照见萧萧发:映照出渐渐白发,暗示时间的流逝。
- 几时归去,郎吟湖上香月:期待归乡,与郎君共同享受湖上的美丽月色。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苔根抱古”比喻时间的积淀。
- 拟人:通过“深夜寒灯明灭”,赋予灯光生命。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如“半树篱边,一枝竹外”。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彰显了清新脱俗的情感基调,反映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苔根:象征悠久的历史和生命力。
- 笛声:象征遥远的情感与思念。
- 梅花:象征高洁与孤傲。
- 庾岭:代表内心的宁静与怀旧。
- 寒灯:象征孤独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庾岭”象征什么?
- A. 热闹的都市
- B. 幽静的情怀
- C. 繁华的景象
- D. 壮丽的山川
-
填空题:诗中的“冷艳凌苍雪”表达了梅花的___。
-
判断题:张炎的风格以豪放著称。 (对/错)
答案
- B. 幽静的情怀
- 高洁与冷艳
- 错(张炎的风格以清丽著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 vs. 张炎:李清照的词表现出对爱情的深情,而张炎则更多地关注自然与内心的感受。
- 苏轼 vs. 张炎:苏轼的作品往往豪放而直白,张炎则细腻而含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宋代词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