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联句问讯罗汉同张敬夫)》
时间: 2025-01-23 22:31:06意思解释
水调歌头(联句问讯罗汉同张敬夫)
原文展示:
雪月两相映,水石互悲鸣。
不知岩上枯木,今夜若为情。
应见尘土胶扰,便道山间空旷,
与么了平生。与么平生了,水不流行。
熹起披衣,瞻碧汉,露华清。
寥寥千载,此事本分明。
若向乾坤识易,便信行藏无间,
处处总圆成。记取渊冰语,
莫错定盘星。
白话文翻译:
雪和月交相辉映,水与石头相互悲鸣。
不知道岩石上的枯木,今夜是否有情感。
应该能看到尘土的纷扰,便会说山间是多么空旷,
就像这一生,似乎都了无痕迹。
这一生就这样了,水流也不再流动。
我披上衣服,仰望星空,露水清澈。
千载寥寥,这些事情本是明白的。
如果能在天地之间识得变化,
就会相信一切都有无间的联系,
处处都能圆满成就。记得深渊冰的教诲,
不要错过那颗定盘星。
注释:
- 雪月:指雪和月亮,两者相映成趣。
- 水石互悲鸣:形象地描绘水和石头之间的关系,似乎在相互叹息。
- 岩上枯木:岩石上的枯木,象征着生命的枯竭。
- 尘土胶扰:尘土的纷扰,表达了世俗的烦恼。
- 碧汉:指清澈的星空。
- 乾坤识易:指了解天地变化的道理。
- 渊冰语:指深渊中的冰所说的话,寓意深刻的道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的理学家、诗人、教育家。他的学说影响深远,倡导儒家思想,提倡“格物致知”,强调道德修养。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朱熹在与友人交游时创作的,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结合了理学的哲理与个人情感。
诗歌鉴赏:
朱熹的《水调歌头》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对内心情感的反思,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开篇的“雪月两相映”,便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清冷的冬夜,月光和雪花交织在一起,令人心生向往。随后的“水石互悲鸣”,则将自然与情感结合,水与石的悲鸣暗示了生命的无常与孤独。诗中对“尘土胶扰”的提及,表现了对世俗烦恼的无奈与超脱。
在诗的后半部分,朱熹通过“熹起披衣,瞻碧汉,露华清”的意象,表达了对宇宙的思考与内心的宁静。诗人认为,人生的种种经历其实都有其本质的明晰,正如“若向乾坤识易”,一切皆有规律可循。这种对生活的领悟与哲思,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理性的光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雪月两相映:描绘了雪与月亮交相辉映的美好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意境。
- 水石互悲鸣:水与石的对比,象征着生命的悲伤与孤独。
- 不知岩上枯木:表达对生命枯竭的思考,岩石上的枯木代表了无情的自然。
- 应见尘土胶扰:尘土的纷扰,暗示人世间的纷繁复杂。
- 与么了平生:反思自己的一生,似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 熹起披衣:诗人从思绪中回到现实,披上衣物,仰望星空。
- 寥寥千载:强调时间的漫长与生命的短暂。
- 记取渊冰语:提醒自己要珍惜深邃的智慧,不要迷失。
修辞手法:
- 对比:雪与月、水与石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拟人:水和石被赋予情感,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 象征:枯木象征生命的无常,尘土象征世俗的烦恼。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宇宙规律的认知,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理解与哲理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纯洁、清冷,象征着真理。
- 月:代表着理智与情感的交织。
- 水石: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坚韧。
- 枯木:生命的枯竭和无奈。
- 碧汉:象征理想与追求的高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雪月”指的是什么?
A. 雪花与月亮
B. 冰与水
C. 霜与露
D. 云与星
答案:A -
诗人通过水与石的悲鸣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乐
B. 孤独与无奈
C. 忧愁
D. 怒火
答案:B -
“尘土胶扰”表达了什么?
A. 对大自然的热爱
B. 对世俗烦恼的无奈
C. 对人生的期待
D.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朱熹与苏轼的《水调歌头》:两者都探讨了人生与自然的关系,但朱熹更强调哲理思考,苏轼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朱熹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