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秦仲虚》
时间: 2025-05-29 13:56: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秦仲虚
冰玉山人本绝埃,
西湖自筑初阳台。
何年养鹤曾飞去,
是水当门尽绕来。
道士忽逢松树下,
渔舟放在藕花隈。
知余欲与为邻舍,
指点孤山一角梅。
白话文翻译:
赠给秦仲虚
冰玉山人本来就不染尘埃,
在西湖边自建了一个初阳台。
不知哪一年,养的仙鹤已经飞去,
湖水环绕着门口,流淌而来。
道士在松树下偶然相遇,
渔舟停靠在藕花的隐蔽处。
知道我想与他做邻居,
他便指着孤山一角的梅花。
注释:
- 冰玉山人:指的是居住在清静、幽雅环境中的人,形容人品高洁。
- 绝埃:不沾染尘埃,形容人品洁净。
- 初阳台:西湖边的一个景点,寓意新生和希望。
- 养鹤:指的是追求隐逸生活,象征着高洁的志向。
- 松树下:道士的栖息地,与自然相结合。
- 藕花隈:藕花的水边,隐秘而美丽的地方。
- 邻舍:邻居,这里表示希望与人相交。
- 孤山:西湖中的一座小山,象征高洁和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徐渭(1521年-1593年),字子晦,号青藤,晚号阮亭,明代著名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他的诗风奔放,意象丰富,常以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晚年,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的关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赠秦仲虚》是一首充满自然情感和人文关怀的诗。诗中描绘了作者与友人相识于西湖边,彼此之间的情感深厚。首句“冰玉山人本绝埃”,强调了作者的高洁品质,隐喻他在世俗纷扰中仍保持内心的清净。接下来的句子通过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营造出一种恬静的氛围,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何年养鹤曾飞去”,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似乎在感叹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接着,作者描绘了道士的偶遇和渔舟的闲适,展现了一幅宁静的江南水乡图景。诗的最后,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友人共同生活的愿望,指点孤山一角梅花,象征着友谊的美好与纯洁。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情的交融,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冰玉山人本绝埃:作者自谦,强调自己与世无争的心态。
- 西湖自筑初阳台:通过西湖的描写,展示了作者的隐逸之地。
- 何年养鹤曾飞去:追忆过去,暗示隐逸生活的无常。
- 是水当门尽绕来:水流环绕,象征着生活的清新与恬静。
- 道士忽逢松树下:道士象征着超然的生活,与自然和谐。
- 渔舟放在藕花隈:渔舟的闲适,表现出一种宁静的生活态度。
- 知余欲与为邻舍:表达了对友谊的渴望。
- 指点孤山一角梅: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寓意深远。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冰玉山人”比喻高洁之士。
- 拟人:水流环绕,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道士忽逢松树下,渔舟放在藕花隈”形成对称,和谐流畅。
-
主题思想:诗歌传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展现了明代文人追求高洁与清静的生活理想。
意象分析:
- 冰玉:象征纯洁、高尚的人格。
- 西湖:代表美丽与宁静的自然环境。
- 养鹤:象征隐逸生活的理想与追求。
- 松树:象征长寿与坚韧。
- 藕花:象征清新与自然之美。
- 孤山梅:象征坚韧与孤高的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冰玉山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 A. 高洁的人
- B. 世俗的人
- C. 富有的人
- D. 忙碌的人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道士”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作者?
-
判断题:诗中描写的景色多是喧嚣的城市生活。(对/错)
答案:
- A
- 松树下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徐渭的《赠秦仲虚》与王维的《鹿柴》都描绘了自然美景和隐逸生活的理想,但徐渭更注重人与自然的交融,而王维则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孤独。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徐渭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徐渭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