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至日宿蓝坑小民居,竹柱荻壁,壁皆不土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一路都岑寂,蓝坑分外荒。
屋疏茅送月,壁密荻分霜。
病趾催趺坐,残更妒晓光。
暖寒无上策,来早借朝阳。
白话文翻译:
一路上都是静谧,蓝坑显得格外荒凉。
房屋稀疏,茅草屋顶映照着月光,
墙壁紧密,芦苇在霜中摇曳。
病脚催促我坐下,残夜嫉妒早晨的光辉。
对寒暖我无计可施,只能提前借来晨曦的阳光。
注释:
- 岑寂:指安静,寂静的状态。
- 蓝坑:指蓝色的小坑,寓意可能是一个地名或特定的地方。
- 屋疏:房屋稀疏,形容居住环境的荒凉。
- 茅送月:茅草屋顶在月光下显得透亮。
- 壁密:墙壁紧密,象征着生存环境的封闭。
- 荻分霜:芦苇在霜中分开,描绘出清冷的景象。
- 病趾:指因为生病而导致的脚部不适。
- 残更:指夜晚的最后一段时间。
- 妒晓光:嫉妒早晨的阳光,表达对光明的向往。
- 暖寒无上策:面对寒冷和温暖,没有好的办法。
- 借朝阳:借用早晨的阳光,象征希望。
典故解析:
本诗虽未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环境和个人情感,体现了隐逸生活的追求与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这一主题在宋代诗词中频繁出现,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理想与精神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清新自然,常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细致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杨万里晚年,正值南宋动荡时期,社会生活艰难。诗中通过描绘个人隐居生活的艰苦,表现对宁静与自由的向往。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至日宿蓝坑小民居》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感情的流露,展现了一种隐逸的生活理想。诗的开篇“一路都岑寂,蓝坑分外荒”,勾勒出环境的孤寂与荒凉,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的氛围。接下来的“屋疏茅送月,壁密荻分霜”,则通过对环境细致的描写,突显出居住环境的简陋与自然的冷清。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内心的感受愈加显得敏感与细腻,“病趾催趺坐,残更妒晓光”,表达了对光明的渴望与身体的无奈。最后两句“暖寒无上策,来早借朝阳”则是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考,虽然生活中充满困境,但依然希望借助自然的力量,迎接新生与希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路都岑寂:描绘行走途中环境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孤独感。
- 蓝坑分外荒:突出环境的荒凉,蓝坑的意象增加了神秘感。
- 屋疏茅送月:通过茅草屋顶的描写,展现了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壁密荻分霜:墙壁的紧密和芦苇的生长,象征着生存的艰难。
- 病趾催趺坐:表达了身体的不适,加深了内心的孤独感。
- 残更妒晓光:对光明的向往和对黑暗的厌倦,情感真挚。
- 暖寒无上策:哲理性的思考,体现了生活的无奈与智慧。
- 来早借朝阳:希望与新生的象征,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自然景象比喻个人的情感状态。
- 对仗:在结构上形成韵律感,增加诗的美感。
- 拟人:通过“嫉妒”来赋予自然以情感,使诗意更为生动。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困境中寻求光明与希望的积极态度。
意象分析:
- 岑寂:象征内心的孤独和对宁静的渴望。
- 蓝坑:作为空间的象征,反映出生活环境的荒凉。
- 茅草与芦苇:自然元素的描写,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晓光:象征希望与新生,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蓝坑”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一处地名
C. 一种生活方式
D. 一种天气现象 -
“病趾催趺坐”中“病趾”的意思是: A. 生病的脚
B. 生病的心
C. 生病的手
D. 生病的头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至日宿蓝坑小民居》与王维的《鹿柴》均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体的孤独感,而后者则强调了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