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引(用韵答傅先之时傅宰龙泉归)》
时间: 2025-01-22 22:55: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龙泉佳处,种花满县却东归。
腰间玉若金累。须信功名富贵,
长与少年期。怅高山流水,古调今悲。
卧龙暂而。算天上有人知。
最好五十学易,三百遍诗。
男儿事业,看一日须有致君时。
端的了休更寻思。
白话文翻译:
在龙泉这个美丽的地方,满县的花儿盛开,我却要向东归去。
腰间的玉器像金子一样沉重。
你应当相信功名和富贵,长久与年轻时一样。
感叹高山流水之情,古老的旋律如今却倍感悲伤。
卧龙(诸葛亮)暂时而已,仿佛天上有人知晓我的心意。
最好在五十岁时学习易经,吟诵三百遍的诗。
作为男子汉,要把事业看成是一天就要有成就的时机。
到底了却了,便不再多想。
注释:
- 龙泉:指地名,以龙泉出名。
- 金累:指玉器沉重,像金子一样。
- 须信:必须相信。
- 怅:感叹,忧伤。
- 卧龙:诸葛亮的别称,寓意才华横溢但未能施展。
- 致君时:指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其词风豪放,情感真挚,尤以《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闻名。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辛弃疾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事业的思考以及对青春的怀念。正值国家动荡时期,诗人寄情于山水,抒发了对理想和功名的追求。
诗歌鉴赏:
辛弃疾的《婆罗门引》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抒情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功名富贵的追求。诗中开篇描绘了龙泉的美丽景色,然而诗人却面临着东归的现实,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对理想的追求。腰间的“玉若金累”不仅是物质的象征,也表达了对成功和财富的渴望。
在“怅高山流水,古调今悲”中,诗人感叹自己与理想之间的距离,古乐的悲伤与现代的沉重形成对比,体现了对过往辉煌的怀念。卧龙的提及则引发了对英雄未能施展抱负的感慨,诗人似乎在思考自己的才华是否被人知晓。
后半部分强调了学习与事业的重要性,特别是“五十学易,三百遍诗”,表达了不断追求知识和艺术的决心。最后一句“看一日须有致君时”则是对男子汉事业的期望,强调了时机的重要性,鼓励人们把握当下。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辛弃疾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呼唤读者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勇敢前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龙泉佳处: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地方,暗示诗人内心的宁静。
- 种花满县却东归:虽然周围美好,但诗人却要离开,反映内心的无奈。
- 腰间玉若金累:象征着成功与财富,承载了诗人的期望。
- 须信功名富贵:强调信念的重要,认为功名富贵与年轻时应并重。
- 怅高山流水,古调今悲:对理想的追忆与现实的悲伤形成鲜明对比。
- 卧龙暂而:比喻虽有才华却未能施展,感到惋惜。
- 最好五十学易,三百遍诗:提倡不断学习,诗词的积累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 男儿事业,看一日须有致君时:强调事业的重要性,呼吁抓住时机。
- 端的了休更寻思:最终决定放下过多的思虑,专注于当下。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玉若金累”比喻理想的沉重。
- 对仗:如“怅高山流水”与“古调今悲”,形成美感和节奏感。
- 排比:通过列举学习和事业的多重重要性,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的对比,探讨了人生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鼓励人们勇敢追求自己的事业和理想。
意象分析:
- 龙泉:象征着美好与理想。
- 玉:象征财富与成功的追求。
- 高山流水:传统文化中常用来表达知音与志同道合。
- 卧龙:指代未能施展的才华,代表历史的英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龙泉佳处”中的“佳处”指的是什么? A. 美丽的地方
B. 贫穷的地方
C. 热闹的市场
D. 难以到达的山峰 -
诗人提到的“卧龙”是指谁? A. 李白
B. 曹操
C. 诸葛亮
D. 杜甫 -
“最好五十学易”中的“学易”指的是什么? A. 学习哲学
B. 学习易经
C. 学习音乐
D. 学习绘画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辛弃疾与李白的作品同样反映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李白的豪放与辛弃疾的沉郁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更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豪情,后者则更关注人生的哲理与追求。
参考资料:
- 《辛弃疾全集》
- 《宋代词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