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 晨起即兴》

时间: 2025-01-11 08:49:52

虹彩焕新晴。

林欢啼鸟声。

见浮萍绿涨小溪平。

驴背系垂钱一贯,趁逸兴,信蹄行。

无事觉身轻。

悠然物外情。

静山村,柳暗花明。

停辔问童思沽醉,指桥畔,酒旗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唐多令 晨起即兴
作者: 溥杰

虹彩焕新晴。林欢啼鸟声。
见浮萍绿涨小溪平。
驴背系垂钱一贯,趁逸兴,信蹄行。
无事觉身轻。悠然物外情。
静山村,柳暗花明。
停辔问童思沽醉,指桥畔,酒旗横。

白话文翻译:

在阳光明媚的清晨,彩虹的光辉焕发着新的生机。树林中传来欢快的鸟鸣声,看到浮萍在清溪中绿意盎然,水面平静如镜。驴子背上系着一贯钱币,乘着兴致,随意行走。没事时感到身心轻松,悠然自得,心境超然于世外。静谧的山村中,柳树遮蔽,鲜花绽放,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停下马车,问小孩买酒的事,指着桥边,酒旗迎风飘扬。

注释:

  • 虹彩: 指彩虹绚丽的色彩。
  • 浮萍: 水面上漂浮的水草,象征着生机。
  • 系垂钱: 驴子背上系着的钱袋。
  • 逸兴: 指轻松愉快的兴致。
  • 停辔: 停止马的缰绳,意指停下马车。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整体意境和情感表现与传统山水诗歌有相似之处,强调自然之美与人的闲适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溥杰,现代诗人,以自然和人文题材著称,作品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晨起时分,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在清晨时分的灵感与愉悦之情。诗中充满了生机与自然之美,体现了作者渴望逃离喧嚣,回归自然的心态。

诗歌鉴赏:

这首《唐多令 晨起即兴》展现了诗人在清晨的愉悦与对自然的赞美。开头的“虹彩焕新晴”把画面引入一个清新明亮的早晨,色彩鲜艳而生动,仿佛在描绘一幅生动的春日画卷。接下来的“林欢啼鸟声”则通过声音的描写增添了生机感,鸟鸣声成了早晨的乐章,映衬出自然的和谐。

“见浮萍绿涨小溪平”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水面平静,绿意盎然,给人以宁静的感受。接下来的“驴背系垂钱一贯”,则通过驴子与钱财的结合,暗示了生活的简单与自然的质朴。诗人趁兴而行,从中感受到的轻松与愉悦,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静山村,柳暗花明”是诗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自然的美丽,暗示着人生的转机与希望。在最后的两句中,诗人通过停下马车与小孩的互动,表达了对生活琐事的思考与对酒文化的向往,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更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传递出一种闲适而又充满生机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虹彩焕新晴: 清晨的阳光照耀下,彩虹的色彩焕发出新的生机。
    • 林欢啼鸟声: 森林中鸟儿欢快地鸣叫,传达出生命的活力。
    • 见浮萍绿涨小溪平: 看见小溪中浮萍绿意盎然,水面如镜般平静。
    • 驴背系垂钱一贯: 驴子背上系着一贯钱,象征着生活的简单。
    • 趁逸兴,信蹄行: 乘着这份轻松的兴致,随意地行走。
    • 无事觉身轻: 没有烦恼,身体感到轻松自在。
    • 悠然物外情: 悠闲的心境,超然于物外。
    • 静山村,柳暗花明: 静谧的山村中,柳树遮蔽,鲜花绽放。
    • 停辔问童思沽醉: 停下马车询问小孩关于买酒的事。
    • 指桥畔,酒旗横: 指着桥边,酒旗迎风飘扬。
  2. 修辞手法:

    • 比喻: “虹彩焕新晴”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生动形象。
    • 拟人: “林欢啼鸟声”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 如“柳暗花明”,通过对偶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3.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自然之美与闲适心境,表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热爱,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以及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留恋,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虹彩: 代表希望与生机,象征美好的开始。
  • 浮萍: 象征自然的生命力与灵动。
  • 驴子: 代表平凡与简朴的生活。
  • 酒旗: 代表生活的乐趣与人情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虹彩焕新晴”是指什么?

    • A. 晴朗的天空
    • B. 色彩斑斓的彩虹
    • C. 清晨的阳光
    • D. 水面的倒影
  2. 诗中提到的“停辔问童思沽醉”中,“问童”的意思是什么?

    • A. 问小孩
    • B. 问老人
    • C. 问朋友
    • D. 问陌生人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唐多令 晨起即兴》和《春晓》,两者均描绘自然,但前者更强调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后者则表达了对春天的感叹与留恋。两首诗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指南》
  • 《现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