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象郡 其二》

时间: 2025-01-11 07:58:31

去日有近远,寒暑乃不同。

手捉而喙饮,嗜欲南北通。

是邦亦洙泗,人可牛与弓。

良知尽虚市,妙质老耕农。

彼时张曲江,此时余襄公。

二子稍颖脱,一洗凡马空。

斯文隔裔土,后生昧华风。

闽中要常衮,剑外须文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至象郡 其二 李格非 〔宋代〕 去日有近远,寒暑乃不同。 手捉而喙饮,嗜欲南北通。 是邦亦洙泗,人可牛与弓。 良知尽虚市,妙质老耕农。 彼时张曲江,此时余襄公。 二子稍颖脱,一洗凡马空。 斯文隔裔土,后生昧华风。 闽中要常衮,剑外须文翁。

白话文翻译:

离开的日子有近有远,寒暑自然不同。 用手捉住而用嘴饮,嗜好和欲望南北相通。 这个地方也像洙泗一样,人们可以像牛一样耕作,像弓一样射箭。 良好的知识在虚市中尽失,美妙的品质在老农中显现。 那时有张曲江,现在有余襄公。 这两位稍显突出,一扫平凡的马群。 文化被隔绝在边远之地,后生对华夏风俗无知。 闽中需要常衮,剑外需要文翁。

注释:

  • 洙泗:古代中国两条河流,比喻文化的发源地。
  • 虚市:虚幻的市场,比喻知识的流失。
  • 张曲江:指唐代文学家张九龄,曲江为其号。
  • 余襄公:指南宋文学家余靖,襄公为其谥号。
  • 常衮:指唐代文学家常衮,以其文学才能著称。
  • 文翁:指汉代文学家文翁,以其教育才能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格非,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显示出一定的文学才华。这首诗是他在初到象郡(今广西象州)时所作,表达了对当地文化和教育的观察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新环境的文化差异和教育状况的关注。通过对当地人的生活和知识的描述,表达了对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新环境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文化差异和教育状况的深刻观察。诗中“去日有近远,寒暑乃不同”一句,既表达了地理环境的差异,也隐喻了文化的多样性。“是邦亦洙泗,人可牛与弓”则进一步以洙泗比喻当地的文化底蕴,同时描绘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张曲江和余襄公的提及,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和对后生的期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去日有近远,寒暑乃不同”:表达了地理环境的差异,也隐喻了文化的多样性。
  2. “手捉而喙饮,嗜欲南北通”:描述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暗示了文化的融合。
  3. “是邦亦洙泗,人可牛与弓”:以洙泗比喻当地的文化底蕴,同时描绘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
  4. “良知尽虚市,妙质老耕农”:表达了知识的流失和美妙品质的显现。
  5. “彼时张曲江,此时余襄公”: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和对后生的期望。
  6. “二子稍颖脱,一洗凡马空”:比喻两位文化人物的突出,一扫平凡。
  7. “斯文隔裔土,后生昧华风”:表达了文化被隔绝的担忧和对后生的期望。
  8. “闽中要常衮,剑外须文翁”: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对文化传承的期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是邦亦洙泗”,将当地文化比喻为洙泗。
  • 拟人:如“人可牛与弓”,将人拟人化为牛和弓。
  • 对仗:如“去日有近远,寒暑乃不同”,形成了对仗的结构。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视。通过对新环境的文化差异和教育状况的观察,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怀和对后生的期望。

意象分析:

  • 洙泗:文化的发源地,象征着文化底蕴。
  • 虚市:知识的流失,象征着文化的缺失。
  • 牛与弓: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象征着朴实和勤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是邦亦洙泗”中的“洙泗”比喻什么? A. 文化的发源地 B. 河流 C. 市场 D. 农田

  2. 诗中提到的“张曲江”和“余襄公”分别指谁? A. 唐代文学家张九龄和南宋文学家余靖 B. 唐代文学家常衮和汉代文学家文翁 C. 唐代文学家张九龄和汉代文学家文翁 D. 唐代文学家常衮和南宋文学家余靖

  3. 诗中“良知尽虚市”中的“虚市”象征什么? A. 知识的流失 B. 文化的发源地 C. 市场 D. 农田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表达了对新环境的观察和对文化差异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李格非的《初至象郡 其二》: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文化传承的关切,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而李格非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文化差异和教育状况的观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宋诗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