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沿檄金州谒女娲神祠是时犹未乱也绍兴壬》

时间: 2025-04-28 02:28:42

七年如转首,复过此山头。

阅世兴衰异,伤时涕泪流。

嗟无补天手,岂有去乡愁。

渐觉山河异,凭高更少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七年如转首,复过此山头。阅世兴衰异,伤时涕泪流。嗟无补天手,岂有去乡愁。渐觉山河异,凭高更少留。

白话文翻译:

七年的时间仿佛转眼即逝,我又一次经过这座山头。见证了世间的兴衰变迁,感慨时事不禁泪流满面。叹息自己没有补天的能力,又怎会有离开家乡的愁绪。渐渐感觉到山河的异样,站在高处更少停留。

注释:

  • 转首:转眼之间。
  • 阅世:经历世事。
  • 兴衰异:兴盛与衰败的变化。
  • 伤时:感慨时事。
  • 涕泪流:流泪。
  • 补天手:指有挽救危局的能力,典出《列子·汤问》。
  • 去乡愁:离开家乡的忧愁。
  • 山河异:山河景象的变化。
  • 凭高:站在高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字巨山,宋代诗人,其诗多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此诗作于绍兴壬年,诗人再次经过某山头,感慨世事变迁,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无力感的叹息。

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再次经过某山头时的感慨之作,通过对过往经历的回忆和对当前时局的观察,抒发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个人无力感的叹息。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慨。诗中“七年如转首”一句,既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之快,也暗示了诗人对过往的回忆。“阅世兴衰异,伤时涕泪流”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时局的忧虑。“嗟无补天手,岂有去乡愁”一句,既表达了对个人无力感的叹息,也暗示了对家乡的思念。最后两句“渐觉山河异,凭高更少留”则通过对山河景象变化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七年如转首”: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之快,也暗示了诗人对过往的回忆。
  • “复过此山头”:表明诗人再次经过某山头。
  • “阅世兴衰异”:抒发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 “伤时涕泪流”: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无力感的叹息。
  • “嗟无补天手”:表达了对个人无力感的叹息。
  • “岂有去乡愁”:暗示了对家乡的思念。
  • “渐觉山河异”:通过对山河景象变化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 “凭高更少留”: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个人无力感的叹息。

修辞手法:

  • 比喻:“七年如转首”比喻时间的流逝之快。
  • 拟人:“阅世兴衰异”将世事变迁拟人化。
  • 对仗:“伤时涕泪流”与“嗟无补天手”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慨和对个人无力感的叹息。通过对过往经历的回忆和对当前时局的观察,抒发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个人无力感的叹息。

意象分析:

  • “七年如转首”:时间流逝的意象。
  • “复过此山头”:山头的意象。
  • “阅世兴衰异”:世事变迁的意象。
  • “伤时涕泪流”:情感流露的意象。
  • “嗟无补天手”:无力感的意象。
  • “岂有去乡愁”:思乡的意象。
  • “渐觉山河异”:山河变化的意象。
  • “凭高更少留”:高处的意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七年如转首”一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A. 时间的流逝之快 B. 诗人对过往的回忆 C. 两者皆是 答案:C

  2. “嗟无补天手”一句中的“补天手”典出何处? A. 《列子·汤问》 B. 《庄子·逍遥游》 C. 《孟子·梁惠王上》 答案:A

  3. 诗中“渐觉山河异”一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A. 山河景象的变化 B. 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C. 两者皆是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 王之涣《登鹳雀楼》: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张嵲《往年沿檄金州谒女娲神祠是时犹未乱也绍兴壬》与杜甫《登高》: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但张嵲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个人无力感的叹息,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嵲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宋代诗作的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