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二日渡湘登道乡台夜归得五绝》

时间: 2025-01-26 03:13:31

三年不作山中客,才踏船舷眼便明。

曳杖直登千尺磴,尚欣脚力慰生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腊月二十二日渡湘登道乡台夜归得五绝 张栻 〔宋代〕 三年不作山中客,才踏船舷眼便明。 曳杖直登千尺磴,尚欣脚力慰生平。

白话文翻译: 三年没有成为山中的客人,刚踏上船舷眼睛就明亮起来。 拄着拐杖直接登上千尺高的石阶,仍然欣喜于脚力能慰藉平生。

注释:

  • 曳杖:拄着拐杖。
  • 千尺磴:形容极高的石阶。
  • 尚欣:仍然感到高兴。
  • 脚力:指行走的能力。
  • 慰生平:慰藉一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歌多表现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在腊月二十二日渡过湘江,登上道乡台后夜归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久别山林后重归自然的喜悦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久别山林后重归自然的喜悦。首句“三年不作山中客”直接点明了时间的久远和诗人对山林的思念。次句“才踏船舷眼便明”用“眼便明”形容诗人踏上船舷时心情的明亮和愉悦。后两句“曳杖直登千尺磴,尚欣脚力慰生平”则通过“曳杖”和“千尺磴”的意象,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欣然登高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年不作山中客”:表达了诗人长时间未能亲近自然的遗憾。
  2. “才踏船舷眼便明”:用“眼便明”形容诗人心情的明亮和愉悦。
  3. “曳杖直登千尺磴”:通过“曳杖”和“千尺磴”的意象,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的精神。
  4. “尚欣脚力慰生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修辞手法:

  • 拟人:“眼便明”将眼睛拟人化,形容诗人心情的明亮和愉悦。
  • 夸张:“千尺磴”夸张地形容石阶的高大,增强了诗句的气势。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通过描绘诗人重归自然的喜悦和欣然登高的精神风貌,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曳杖:象征着诗人的老练和从容。
  • 千尺磴:象征着艰难和挑战,也象征着诗人的勇气和决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眼便明”形容的是什么? A. 眼睛明亮 B. 心情明亮
  2. “千尺磴”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艰难 B. 平坦
  3.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生活的消极态度 答案: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张栻的其他山水诗,如《游岳麓寺》等。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杜甫的《望岳》进行对比,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登高的精神。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张栻诗集》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