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沧洲韵》

时间: 2025-02-04 16:30:21

不须大药驻朱颜,膂力方刚鬓未斑。

塞外草肥谁牧马,燕然天远欲铭山。

应思我辈分阴惜,岂觅人生半日间。

壮士功成身始退,河清海宴待君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须大药驻朱颜,膂力方刚鬓未斑。
塞外草肥谁牧马,燕然天远欲铭山。
应思我辈分阴惜,岂觅人生半日间。
壮士功成身始退,河清海宴待君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青春与壮年的思考。诗中说:无需依赖大药来保持年轻,身体刚强,头发尚未花白。边塞的草原肥沃,却没有人来放牧马匹;燕然山遥远,令人想去铭刻。我们应当思念自己分阴惜时,人生不过短暂的半日光阴。壮士在功成之后才会退隐,河流清澈、海面平静时再来等待你归来。

注释:

  • 朱颜:指红润的面容,常用来形容年轻貌美。
  • 膂力:指身体的力量。
  • 鬓未斑:头发还未变白,形容年轻。
  • 塞外草肥:指边境地区的草地肥沃,适合放牧。
  • 燕然:指燕然山,位于今内蒙古地区,历史上有铭刻功绩的地方。
  • 分阴惜:指珍惜光阴。
  • 壮士功成:指经过奋斗后,壮士才会选择退隐。

典故解析:

  • 燕然山:历史上,汉武帝时期的将领卫青、霍去病等在此立碑以纪念征战的功绩,象征荣耀与成就。
  • 河清海宴:出自《尚书》,形容天下太平,社会安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段巘生,清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期。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局的关注,风格典雅,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民生困苦之时。诗人通过对青春和壮年的思考,表达出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和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人用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展现了对青春、壮年和人生意义的感悟。开头两句通过对朱颜与膂力的对比,引出对年轻状态的珍惜,表现出一种直面生命的态度。接着,诗人提到边疆的景象,似乎在反映出一种壮志难酬的无奈。燕然山的提及,不仅仅是地理的描写,更是对过去成就的追忆和铭刻的渴望。

诗中的“应思我辈分阴惜”一句,深刻地揭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对生命的珍惜。在生活中,时间是无情的,诗人提醒我们要把握当下,珍惜分阴。最后两句,表现了壮士在取得成就后选择隐退的心态,暗示着一种成熟的智慧与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在形式上严谨,对仗工整,情感细腻而深远,读来令人深思,呼应了古代士人对人生和时局的敏感与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须大药驻朱颜:不需要依赖药物来保持年轻的容颜。
  2. 膂力方刚鬓未斑:身体力量正强,头发尚未花白。
  3. 塞外草肥谁牧马:边疆草地肥沃,却没有人来放牧。
  4. 燕然天远欲铭山:遥远的燕然山上,想要刻下功绩。
  5. 应思我辈分阴惜:我们应当思考珍惜时光。
  6. 岂觅人生半日间:难道我们只是在短暂的时间内寻找人生?
  7. 壮士功成身始退:壮士在成功后才开始隐退。
  8. 河清海宴待君还:当河流清澈、海面平静时再等你回来。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工整的对仗,如“膂力方刚鬓未斑”。
  • 比喻:通过“朱颜”与“膂力”对比,展现不同的价值观。
  • 象征:燕然山象征着功绩和荣耀,河清海宴象征着和平与安宁。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青春的珍惜、对壮年奋斗的思索,以及对未来归来的期待。诗人在沉思中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强调了把握当下与珍惜光阴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朱颜:象征年轻、生命力。
  • 膂力:代表身体的健康与力量。
  • 塞外草肥:象征广阔的天地与可能性。
  • 燕然:象征历史成就与荣耀。
  • 河清海宴:象征和平安宁的理想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朱颜”指的是什么?

    • A. 红润的面容
    • B. 青年的心态
    • C. 生活的苦难
    • D. 乡土的记忆
  2. 诗人提到“壮士功成身始退”是指什么?

    • A. 壮士在成功后选择隐退
    • B. 壮士放弃自己的理想
    • C. 壮士继续努力奋斗
    • D. 壮士追求名利
  3. “燕然天远欲铭山”中“铭”字的意思是?

    • A. 锋利
    • B. 记录
    • C. 忘却
    • D. 旅行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将进酒》——李白:强调把握当下、及时行乐的主题。

诗词对比:

对比《和沧洲韵》与《登高》,两者同样探讨人生的苦短与时间的流逝,但《登高》更侧重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而《和沧洲韵》则通过对壮士的思考,展现了对社会责任与历史成就的关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选读》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