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湿翠湖山收晚烟。
月华如练水如天。
兴来催上钓鱼船。
青箬一尊汀草畔,
霜筠数曲渚花边。
更于何处觅神仙。
白话文翻译:
湿润的湖水和翠绿的山峦在傍晚的烟雾中显得格外迷人。
明亮的月光如绸缎般洒在水面上,宛如天空的倒影。
兴致来了,我催促着船只驶向钓鱼的地方。
在汀洲草畔,我斟上一杯青箬做的酒,
霜竹旁边,几曲花丛映衬着美丽的景致。
我还要到哪里去寻找那传说中的神仙呢?
注释:
- 湿翠:湿润的碧绿,形容水光山色。
- 如练:像绸缎一样,形容月光的柔和。
- 兴来:兴致来了,指诗人心情愉悦。
- 青箬:青色的箬竹,常用于做酒器。
- 汀草畔:水边的草地。
- 霜筠:霜打过的竹子,表示清冷的气氛。
- 神仙:指隐居于世外桃源的人,寓意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
典故解析:
在古代诗词中,神仙常常代表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隐喻对自由和宁静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浩,宋代诗人,以其精练的诗风和清新的意境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山水田园之美,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浣溪沙》是在一个宁静的傍晚,诗人乘船游玩于湖畔,受自然景色和心境的启发而作。这首诗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远离尘嚣、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
诗歌鉴赏:
《浣溪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词作,通过生动的自然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深切眷恋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首句“湿翠湖山收晚烟”即以“湿翠”之美引入,描绘出湖山在晚霞映照下的宁静与和谐,给读者营造出一种如画的意境。接下来“月华如练水如天”将夜晚的月光和水面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
“兴来催上钓鱼船”则是诗人的行动写照,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接着,诗人描述自己在草畔斟酒的惬意情景,“青箬一尊”展现了他对自然饮食的简朴与追求,而“霜筠数曲渚花边”则将自然景色和诗人心境融合在一起,进一步渲染了清幽的环境。最后一句“更于何处觅神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寻,似乎在感叹,世外桃源的神仙生活何处可寻。
整首词将自然之美与人之情感交融,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理想与追求,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湿翠湖山收晚烟:描绘了傍晚时分,湖水和山峦在烟雾中显得湿润而青翠,渲染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月华如练水如天:把月光比作绸缎,水面如同天空,意境优美,表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 兴来催上钓鱼船:诗人心情愉悦,催促船只驶向钓鱼的地方,表现出一种轻松自在的生活态度。
- 青箬一尊汀草畔:在水边的草地上,诗人斟酒,展现了一种闲适的田园生活。
- 霜筠数曲渚花边:描绘了霜打过的竹子和花丛,增添了自然的清冷之美。
- 更于何处觅神仙:最后的追问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及对世外桃源的渴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华如练”,将月光比作绸缎,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词在平仄和表达上都有对仗的美感,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运用自然景物如湖山、月光、竹子等,营造出清新脱俗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超脱世俗的追求,体现出一种清新、高远的生活理想。
意象分析:
- 湖山:象征着自然的和谐美,体现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月华:代表着美好和宁静,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清澈与向往。
- 钓鱼船:象征着悠闲和自在的生活方式。
- 青箬:体现了自然饮食的简朴和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 神仙:象征着超脱尘世的理想生活,表现了诗人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湿翠湖山”描述的是哪个时间段的景象?
- A. 早晨
- B. 中午
- C. 傍晚
- D. 深夜
-
“月华如练”中的“练”指的是什么?
- A. 月亮
- B. 绸缎
- C. 水
- D. 竹子
-
诗人最后一句“更于何处觅神仙”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金钱的追求
- B.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C. 对世俗名利的厌倦
- D. 对朋友的思念
答案:
- C. 傍晚
- B. 绸缎
- B.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 《渔舟唱晚》:王士祯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与《浣溪沙》均描写了夜晚的宁静和思乡之情,但前者侧重于情感的寄托,后者则强调对自然的品味与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