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儿媚·送饶伯子归里,饶海阳人》
时间: 2025-04-27 14:49: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眼儿媚·送饶伯子归里,饶海阳人
作者: 叶恭绰 〔清代〕
笛声吹断念家山。
去住两都难。
举头天外,愁烟惨雾,那是长安。
仙都路阻同心远,
谁与解连环。
乡关何处,巢林瘁乌,
忍说知还。
白话文翻译:
笛声将我对故乡的思念割断。
去留两地都难以选择。
我仰望天空,愁绪如烟雾般弥漫,那是长安的方向。
通往仙境的道路阻隔,让我们心心相连却遥不可及,
谁来帮我解开这纷乱的情感?
乡土在哪里?巢中乌鸦也枯萎了,
我不忍心说出自己何时能够回去。
注释:
- 念家山:思念故乡的山。
- 两都:指的是长安和另一个城市,可能是指当时的政治中心。
-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象征着繁华与安宁。
- 仙都:传说中的神仙居住之地,意味着理想的归宿。
- 连环:比喻复杂的情感或事情,难以解开。
- 巢林瘁乌:形容乌鸦在枯萎的树林中,传达出一种凋零和失落的情感。
典故解析:
长安作为古都,象征着繁华与故乡的情感。诗中提到的“仙都”与“连环”,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乌鸦的意象常常与凄凉、孤独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叶恭绰,清代诗人,擅长词作,以情感细腻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个人情感与社会风貌,具有较强的音乐性。
创作背景:此词写于送别友人之际,表达了离别的愁苦和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人们心中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眼儿媚》通过笛声、长安、仙都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深沉的离愁别绪。诗人在送别友人时,情感交织,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开头的“笛声吹断念家山”,直接点出诗人的思乡之情,笛声不仅是送别的乐音,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带着离别的哀愁。接下来的“去住两都难”,则体现了身处异地的无奈与痛苦。
“举头天外,愁烟惨雾,那是长安。”,在这里,长安不仅仅是地名,更是诗人心中理想的故乡。诗人抬头望天,愁苦的烟雾缭绕,仿佛将他与长安隔绝开来。接着,诗人提到“仙都路阻同心远”,表达了对理想归宿的渴望与现实的阻隔,情感愈发沉重。
最后几句“乡关何处,巢林瘁乌,忍说知还”,用乌鸦的意象象征着凋零与失落,暗示着回乡之路的遥远与不确定。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笛声吹断念家山:笛声象征离别,割断了对家乡的思念。
- 去住两都难:身处两地,心中矛盾,难以决定去留。
- 举头天外,愁烟惨雾,那是长安:仰望天空,愁绪如烟,长安成为心中的理想。
- 仙都路阻同心远:理想的归宿遥不可及,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更远。
- 谁与解连环:情感复杂,难以解开。
- 乡关何处,巢林瘁乌:对故乡的迷茫与无助。
- 忍说知还:不愿提及回归的事,表达了内心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笛声比作割断思念的工具。
- 意象:长安、仙都、乌鸦等意象,构成情感的主线。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词表达了对于故乡的深切思念与离别的痛苦,抒发了人对理想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情感真挚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笛声:离别的悲伤与思念。
- 长安:故乡的象征,心灵的寄托。
- 仙都:理想生活的追求。
- 乌鸦:孤独与凋零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笛声吹断念家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思念
C. 愤怒
D. 无奈 -
诗人提到的“长安”象征着什么? A. 繁华
B. 失落
C. 归宿
D. 旅行 -
诗中“乡关何处”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清闲
B. 迷茫
C. 欢喜
D. 平静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更加直接与简洁,情感纯粹。
- 杜甫《月夜忆舍弟》:通过家庭关系的思念,展现了对亲人的深切情感,与《眼儿媚》中的离别情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