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水行》

时间: 2025-01-23 15:56:42

仆夫取水古龙塘,水中木佛三肘长。

随波俛仰如簸糠,并流拯之置道傍。

衲衣著帽僧伽装,里人观者如堵墙。

相与筑室临沧浪,荷盖荃壁辛夷梁。

三日屋成小而香,野草江花荐芬芳,烬烟昼清夜灯光。

乃知实相无立乡,人人性中普照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取水行 唐庚 〔宋代〕

仆夫取水古龙塘,水中木佛三肘长。 随波俛仰如簸糠,并流拯之置道傍。 衲衣著帽僧伽装,里人观者如堵墙。 相与筑室临沧浪,荷盖荃壁辛夷梁。 三日屋成小而香,野草江花荐芬芳, 烬烟昼清夜灯光。 乃知实相无立乡,人人性中普照王。

白话文翻译

仆人从古老的龙塘取水,水中有一尊三肘长的木佛。 它随波起伏,如同簸糠一般,人们合力将其救起,放置在路旁。 穿着僧衣,戴着僧帽,宛如僧侣的装扮,村里的人们围观如墙。 大家一起在沧浪边筑起小屋,用荷叶做屋顶,香草做墙壁,辛夷木做梁。 三天后,小屋建成,虽小却香气四溢,野草和江花散发着芬芳, 白天烟雾清朗,夜晚灯光闪烁。 由此可知,实相无处不在,每个人心中都有普照之王。

注释

  • 仆夫:仆人。
  • 古龙塘:古老的水塘。
  • 三肘长:古代长度单位,一肘约为从肘到中指尖的长度。
  • 俛仰:俯仰,随波起伏。
  • 簸糠:用簸箕扬去糠秕,比喻随波逐流。
  • 衲衣:僧衣。
  • 僧伽装:僧侣的装扮。
  • 里人:村里的人。
  • 如堵墙:形容围观的人很多。
  • 沧浪:水名,这里指水边。
  • 荷盖:荷叶做的屋顶。
  • 荃壁:香草做的墙壁。
  • 辛夷梁:用辛夷木做的梁。
  • 实相:佛教术语,指事物的真实相状。
  • 普照王:佛教中的光明之王,这里指每个人心中的光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庚,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深厚的佛教影响和对自然的热爱。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融入佛教哲理,表达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乡村生活的画面,通过取水、救佛、筑屋等细节,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佛教哲理的体悟。诗中的人物活动和自然景物相互映衬,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幅乡村生活的画卷。诗中,仆人取水的场景引出了水中木佛的发现,这一意外的发现成为全诗的转折点。木佛随波起伏,如同簸糠,这一形象的比喻既生动又富有哲理,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随遇而安的态度。

村民们合力救起木佛,并为其筑屋,这一系列的动作体现了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和对生命的尊重。筑屋的过程被诗人细腻地描绘出来,荷叶、香草、辛夷木等自然元素的运用,赋予了小屋以生命和香气,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诗人通过“实相无立乡,人人性中普照王”的哲理,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即实相无处不在,每个人心中都有光明。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生活的热爱,也有对佛教哲理的体悟,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仆夫取水古龙塘:开篇即点明场景,仆人在古老的水塘取水,为全诗奠定了朴素的基调。
  2. 水中木佛三肘长:意外发现水中有一尊木佛,这一发现成为全诗的转折点。
  3. 随波俛仰如簸糠:木佛随波起伏,如同簸糠,这一形象的比喻既生动又富有哲理。
  4. 并流拯之置道傍:村民们合力救起木佛,放置在路旁,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5. 衲衣著帽僧伽装:木佛穿着僧衣,戴着僧帽,宛如僧侣的装扮,增添了神秘感。
  6. 里人观者如堵墙:村里的人们围观如墙,形容围观的人很多,展现了村民的好奇和热情。
  7. 相与筑室临沧浪:大家一起在沧浪边筑起小屋,体现了团结和协作。
  8. 荷盖荃壁辛夷梁:用荷叶做屋顶,香草做墙壁,辛夷木做梁,细腻地描绘了筑屋的过程。
  9. 三日屋成小而香:三天后,小屋建成,虽小却香气四溢,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0. 野草江花荐芬芳:野草和江花散发着芬芳,增添了自然的气息。
  11. 烬烟昼清夜灯光:白天烟雾清朗,夜晚灯光闪烁,描绘了小屋的宁静和温馨。
  12. 乃知实相无立乡:由此可知,实相无处不在,表达了诗人对佛教哲理的深刻理解。
  13. 人人性中普照王:每个人心中都有普照之王,强调了每个人心中的光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随波俛仰如簸糠”,将木佛随波起伏比作簸糠,形象生动。
  • 拟人:如“衲衣著帽僧伽装”,将木佛拟人化,赋予其僧侣的装扮。
  • 对仗:如“荷盖荃壁辛夷梁”,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取水、救佛、筑屋等细节,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佛教哲理的体悟。诗中的人物活动和自然景物相互映衬,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感悟。最终,诗人通过“实相无立乡,人人性中普照王”的哲理,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即实相无处不在,每个人心中都有光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龙塘:古老的水塘,象征着历史的沉淀。
  • 木佛:水中发现的木佛,象征着佛教的信仰和生命的尊重。
  • 簸糠:随波起伏的木佛,比喻人生的无常和随遇而安的态度。
  • 衲衣著帽:木佛的装扮,增添了神秘感。
  • 沧浪:水边,象征着自然的和谐。
  • 荷盖荃壁辛夷梁:筑屋的材料,象征着自然的元素和生命的香气。
  • 野草江花:自然的芬芳,象征着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
  • 烬烟昼清夜灯光:小屋的宁静和温馨,象征着生活的平静和内心的光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木佛”是如何被发现的? A. 在古龙塘中 B. 在道旁 C. 在荷盖荃壁辛夷梁中 D. 在野草江花中

  2. 诗中提到的“衲衣著帽僧伽装”是指什么? A. 木佛的装扮 B. 仆人的装扮 C. 里人的装扮 D. 作者的装扮

  3. 诗中提到的“实相无立乡”是什么意思? A. 实相无处不在 B. 实相在乡间 C. 实相在城市 D. 实相在心中

  4. 诗中提到的“人人性中普照王”是什么意思? A. 每个人心中都有光明 B. 每个人心中都有黑暗 C. 每个人心中都有佛 D. 每个人心中都有王

答案

  1. A
  2. A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鸟鸣涧》:同样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融入佛教哲理,表达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唐庚的《取水行》与王维的《鸟鸣涧》:两首诗都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融入佛教哲理,但《取水行》更注重人物活动和自然景物的相互映衬,而《鸟鸣涧》则更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的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宋诗》:收录了唐庚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佛教与中国文学》:探讨佛教对宋代文学的影响,有助于理解诗中的佛教哲理。
  • 《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宋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有助于深入理解诗作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