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谟侍者还江阴》
时间: 2025-01-24 14:45: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谟侍者还江阴
作者:张翥
禅裓无尘锡杖青,一龛天竺更南屏。
杨枝遍洒瓶中水,贝叶时翻笈内经。
旧业池菱秋漠漠,归舟江树晓冥冥。
今朝又作芜城别,何处钟声入夜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禅僧的宁静与归隐,诗人用青色的锡杖和无尘的禅房表达了禅宗的清净。诗中提到的“杨枝”和“瓶中水”象征着禅理的传递与涤荡,而“贝叶”和“内经”则指代佛教的经典与智慧。旧日的事业在秋天显得模糊不清,归来的船只在江树间迷蒙,似乎在诉说着离别的无奈。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钟声的渴望与思念,暗示着对故乡的归属感和对离别的伤感。
注释
字词注释:
- 禅裓:禅宗的房屋,象征清净无染的生活。
- 锡杖:禅师所用的杖,象征权威和智慧。
- 天竺:古代对印度的称呼,这里指代佛教的起源地。
- 杨枝:指用杨柳枝洒水,通常用来象征净化。
- 贝叶:古代佛教经典的载体,象征智慧和教义。
- 池菱:池塘中的菱角,象征旧日的记忆。
- 芜城:指杂草丛生的城市,可能暗示对繁华的厌倦。
- 钟声:寺庙的钟声,通常用来传达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宁静。
典故解析:
- 天竺:佛教的发源地,象征佛教教义的深邃。
- 杨枝洒水:常用于佛教仪式,象征着洗净心灵的烦恼。
- 贝叶经:古代佛教经典的材料,象征智慧的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翥,元代诗人,生于诗词兴盛的时期,受禅宗影响很深。他的作品往往蕴含深刻的哲理与清雅的情趣,反映出他对人生与自然的独特见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送别一位名叫谟的侍者回江阴,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与对离别的惆怅,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送谟侍者还江阴》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诗人通过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对禅宗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深切关怀。首句以“禅裓无尘”开篇,便引入了一种清净的氛围,表明了禅宗的超脱与宁静。接下来的“锡杖青”则象征着智慧的传承,暗示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认同和融合。
诗中“杨枝遍洒瓶中水”描绘出一种洒脱而自在的境界,象征着对生命的种种执念的洗涤;而“贝叶时翻笈内经”则巧妙地将佛教经典与日常生活结合,表现出诗人对智慧的追求与思考。
接下来的两句“旧业池菱秋漠漠,归舟江树晓冥冥”则转入对过往的回忆和对归乡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故乡的思念。最后一句“今朝又作芜城别”似乎在感慨人生的无常与不易,钟声的回响更是让人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个禅宗的生活场景,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友谊与归属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禅裓无尘锡杖青:表达了禅宗的清净和超脱。
- 一龛天竺更南屏:提到佛教经典,暗示追求智慧的心态。
- 杨枝遍洒瓶中水:象征洗净烦恼,传递禅理。
- 贝叶时翻笈内经:佛教经典的翻阅,反映内心的追求。
- 旧业池菱秋漠漠:对过往事业的淡淡回忆。
- 归舟江树晓冥冥:描绘归程的迷茫和不确定。
- 今朝又作芜城别:再度告别,感慨人生的无常。
- 何处钟声入夜听:对故乡的思念与钟声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杨枝洒水”象征心灵的净化。
- 拟人:将“贝叶”描绘成翻动的状态,赋予其生命。
- 对仗:如“旧业池菱”与“归舟江树”形成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禅宗清净生活的向往、对友人的深情离别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呈现出一种空灵而又深邃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禅裓:象征清净与超脱。
- 锡杖:象征智慧与权威。
- 杨枝:象征净化与生命的传递。
- 贝叶:象征智慧与教义的传承。
- 池菱:象征旧日的记忆与时光的流逝。
- 钟声:象征时间、思念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锡杖青”象征什么?
A. 权威与智慧
B. 劳动与辛苦
C. 自由与放纵
答案:A -
“旧业池菱秋漠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与欢乐
B. 迷茫与惆怅
C. 思念与怀旧
答案:C -
诗中提到的“钟声”在表达什么?
A. 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宁静
B. 离别的痛苦与孤独
C. 归属的渴望与希望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李白):表达对未来归属的渴望和对自然的热爱。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情感的共鸣。
诗词对比:
- 张翥的《送谟侍者还江阴》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与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多关注于内心的宁静与禅理,后者则集中在对未来的期盼与壮丽的自然景色。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张翥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及其哲学内涵》
- 《禅宗文化与诗词艺术》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理解张翥的《送谟侍者还江阴》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