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答何高士》

时间: 2025-04-30 20:19:59

湖山不见暮云浑,杨柳风寒早闭门。

情在旧游花历历,酒淹残睡雨昏昏。

种桃道士今何处,采芍骚人不返魂。

欲识伤春无限意,杜鹃枝上有啼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湖山不见暮云浑,
杨柳风寒早闭门。
情在旧游花历历,
酒淹残睡雨昏昏。
种桃道士今何处,
采芍骚人不返魂。
欲识伤春无限意,
杜鹃枝上有啼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末夏初的景象,湖山之间不见浓厚的黄昏云霞,微凉的春风使得杨柳早早关闭了门扉。心中对往日游玩的怀念在眼前如花般清晰,而酒意朦胧中残眠于细雨纷飞的昏暗中。种桃的道士如今身在何处,采撷芍药的骚人又为何不再归来?若想要了解对春天无限的伤感,杜鹃的啼鸣在枝头留下了伤痕。

注释:

  • 湖山不见暮云浑:湖水与山峦在黄昏时分的景象模糊不清。
  • 杨柳风寒早闭门:春风带来的寒意使得人们早早关上了门。
  • 情在旧游花历历:思念往日游玩的情景如花般清晰可见。
  • 酒淹残睡雨昏昏:酒醉后迷迷糊糊地睡在细雨中。
  • 种桃道士今何处:指代寻求道士的无望,表达对往事的追忆。
  • 采芍骚人不返魂:采花的骚人已不再回来,暗示人生的无常。
  • 欲识伤春无限意:想要了解对春天的伤感是多么深重。
  • 杜鹃枝上有啼痕:杜鹃鸟的啼叫在枝头留下了伤痕,象征着失落与哀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翥,元代诗人,字白卿,号山樵,山西人。张翥的诗歌受唐诗影响,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作品多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创作背景:

《送春答何高士》创作于春末,正值季节交替之时,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春天的惆怅与伤感。此诗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融入了对往日情景的回忆与对友人的思念,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感伤。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悟。开篇两句通过描绘湖山与杨柳的景色,传达出一种朦胧的暮色与寒意,给人一种静谧而又略显凄凉的感觉。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对旧游的回忆与酒醉之后的沉睡,展现了诗人对往日欢乐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后半部分,诗人提到了“种桃道士”和“采芍骚人”,象征着追求理想与美好的渴望,然而他们都已不再,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最后两句通过杜鹃的啼鸣,进一步深化了伤春的主题,杜鹃的哭鸣象征着春天的逝去,也暗示着人生的悲伤与无常。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修养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张翥成功地表达了对春天的无限感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湖山不见暮云浑:描绘黄昏时分湖山的模糊不清,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
  2. 杨柳风寒早闭门:寒意袭来,让人早早关上门,暗示对外界的隔绝与内心的孤独。
  3. 情在旧游花历历:对往日游玩的回忆如花般鲜明,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4. 酒淹残睡雨昏昏:在细雨中沉醉入睡,展现了诗人情感的迷离。
  5. 种桃道士今何处:对理想的追求似乎无望,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
  6. 采芍骚人不返魂:对往日友人的思念,象征着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7. 欲识伤春无限意:询问对春天的伤感有多深,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
  8. 杜鹃枝上有啼痕:杜鹃的啼鸣留下的伤痕,象征着对春天逝去的哀悼。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杜鹃枝上有啼痕”比喻对逝去时光的伤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情,增强诗的情感表达。
  • 对仗:如“种桃道士”“采芍骚人”,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春天的逝去、人生的无常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深刻揭示了生命中的伤感与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湖山:象征自然的美与宁静,但同时也暗示孤独。
  2. 杨柳:代表春天的生机与柔情,亦可引申为离别的伤感。
  3. 桃、芍药:象征美好与理想,体现了对生活的追求。
  4. 杜鹃:代表春天的哀伤,寓意对往事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种桃道士”是指什么?

    • A. 追求理想的人
    • B. 乡间的农夫
    • C. 诗人的朋友
  2.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悲伤
    • C. 愤怒
  3. 下列哪句表达了对旧游的怀念?

    • A. 酒淹残睡雨昏昏
    • B. 情在旧游花历历
    • C. 杜鹃枝上有啼痕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张翥的《送春答何高士》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张翥更关注春天的伤感,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两者在意象运用上各有千秋,前者以自然景象为主,后者则通过内心情感的描绘来传达情感。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