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
时间: 2025-01-11 01:57: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
作者:武平一 〔唐代〕
三光回斗极,万骑肃钩陈。
地若游汾水,畋疑历渭滨。
圆塘冰写镜,遥树露成春。
弦奏鱼听曲,机忘鸟狎人。
筑岩思感梦,磻石想垂纶。
落景摇红壁,层阴结翠筠。
素风纷可尚,玄泽蔼无垠。
薄暮清笳动,天文焕紫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晨的美丽景象,三种光芒交汇在天极,万骑整齐地列于马前。大地如同游动的汾水,狩猎似乎是在渭水之滨。池塘的冰面像镜子一般光滑,远处的树木在春光中露出绿意。琴弦的声音像鱼的听觉般悠扬,忘却了人与鸟的亲近。筑石使我思绪万千,磻石让我想起了垂钓的乐趣。落日的余晖摇曳着红色的墙壁,层层阴影交织出翠绿的竹林。清风轻柔而美好,广袤的湖面显得无边无际。薄暮中,清脆的笳声响起,天文景象在紫色的宫殿中闪耀。
注释:
- 三光:指日月星三种光辉。
- 斗极:指北斗星的极点。
- 肃钩陈:整齐排列的骑兵或马队。
- 游汾水:形容地面如水般轻盈流动。
- 圆塘:指圆形的池塘。
- 冰写镜:冰面反射光亮如镜。
- 弦奏:指弹奏乐器的弦。
- 磻石:指一种可供垂钓的石头。
- 清笳:清脆的乐器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武平一,唐代诗人,以其清新典雅的诗风著称。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以自然景色及人文情怀为题材,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韦嗣立山庄侍宴时应制所作,展现了诗人在宴会上感受到的自然之美和人文氛围。
诗歌鉴赏: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这首诗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诗的开头用“三光回斗极,万骑肃钩陈”描绘了一个壮丽的清晨,给人以朝气蓬勃之感。在这样的场景中,诗人将自然与人文活动融为一体,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接下来的意象如“圆塘冰写镜、遥树露成春”,则通过对水面与树木的细致描绘,体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整首诗节奏感流畅,意象丰富,既有自然风光的描写,也有对人情世态的反思,表现出一种游刃有余的艺术风格。诗人通过琴声与鸟鸣的对比,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最后,“薄暮清笳动,天文焕紫宸”一句,将宴席的气氛与宇宙的浩瀚结合起来,给人以深远的思考空间,仿佛在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光回斗极”:夜空中的日月星三光辉映,形成极点。
- “万骑肃钩陈”:数万骑兵整齐列队,显示出威武之势。
- “地若游汾水”:大地仿佛在水中漂浮,形态灵动。
- “畋疑历渭滨”:狩猎活动似乎发生在渭水之滨,生动活泼。
- “圆塘冰写镜”:池塘的冰面如同镜子,映照出美景。
- “遥树露成春”:远处树木在春天的阳光下逐渐显露生机。
- “弦奏鱼听曲”:琴声悠扬,仿佛连鱼都在聆听。
- “机忘鸟狎人”:人们因乐而忘却了与鸟类的亲近。
- “筑岩思感梦”:筑岩思绪万千,仿佛在追寻梦境。
- “磻石想垂纶”:磻石让我想起钓鱼的乐趣。
- “落景摇红壁”:夕阳的余晖摇曳着红色的墙壁。
- “层阴结翠筠”:层层阴影交织出翠绿的竹林。
- “素风纷可尚”:清风轻柔,令人向往。
- “玄泽蔼无垠”:湖面广阔无边,令人陶醉。
- “薄暮清笳动”:黄昏时分,清脆的笳声响起。
- “天文焕紫宸”:天文现象在紫色的宫殿中闪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地若游汾水”,将大地比作水,使景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如“弦奏鱼听曲”,使鱼似乎有了听觉,增添趣味。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同时也反映了唐代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光: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 圆塘:表现出自然的宁静。
- 琴声:象征艺术与情感的流动。
- 薄暮:代表一天的结束,感慨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三光”指的是什么?
- A. 日、月、星
- B. 太阳、月亮、火星
- C. 日、月、风
-
“弦奏鱼听曲”一句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鱼会弹琴
- B. 音乐吸引了鱼
- C. 鱼在水中游动
-
诗中“薄暮清笳动”意指什么?
- A. 清晨的乐声
- B. 黄昏的音乐
- C. 夜晚的喧闹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武平一的诗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武平一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则表现出孤独与思乡之情。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