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立春内出彩花树应制》

时间: 2025-01-10 21:50:47

銮辂青旂下帝台,东郊上苑望春来。

黄莺未解林间啭,

红蕊先从殿里开。

画阁条风初变柳,银塘曲水半含苔。

欣逢睿藻光韶律,更促霞觞畏景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銮辂青旂下帝台,
东郊上苑望春来。
黄莺未解林间啭,
红蕊先从殿里开。
画阁条风初变柳,
银塘曲水半含苔。
欣逢睿藻光韶律,
更促霞觞畏景催。

白话文翻译:

在青色的皇车和旗帜下,
我在帝台上望向东郊,期待春天的到来。
黄莺尚未懂得在林间歌唱,
而红花却已经从殿中盛开。
画阁中微风轻拂,柳树开始变得柔软,
银塘的曲水边,青苔半隐没其中。
我欣喜地迎接着明利的春光,
更是催促着美酒的盛宴,不愿错过这美好时光。

注释:

  • 銮辂:古代皇帝的车辇。
  • 青旂:青色的旗帜,象征皇权。
  • 帝台:指皇帝的台座,象征权威。
  • 上苑:指东郊的皇家园林。
  • 黄莺:一种鸣叫清脆的鸟,象征春天的到来。
  • 红蕊:红色的花蕊,象征春花的绽放。
  • 画阁:装饰华丽的阁楼。
  • 条风:微风。
  • 含苔:青苔半隐于水中。
  • 睿藻:聪明的才智,指春天的光辉。
  • 霞觞:美丽的酒杯,象征美好时光的享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武平一,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以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融入对社会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应春季节而作,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渴望和对新生事物的赞美。春天象征着希望和生机,诗人通过描写春日景象,营造出一种欢快而美好的氛围。

诗歌鉴赏:

《奉和立春内出彩花树应制》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透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全诗采用了生动的意象,如“黄莺未解林间啭”和“红蕊先从殿里开”,分别表现了春天的鸟语花香与自然的复苏,展现了春天的温暖和生机。诗中“画阁条风初变柳”一句,描绘了春风轻拂柳条的情景,生动形象,仿佛让人感受到了风的温柔与柳的柔美,而“银塘曲水半含苔”则通过描写水面上青苔的景象,传达出一种静谧的春日氛围。最后两句“欣逢睿藻光韶律,更促霞觞畏景催”,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欢庆,暗示了春天不仅是自然的复苏,也是人们生活的希望。整首诗在意象的选取上,表现出春天的盎然生机,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銮辂青旂下帝台:描绘皇帝的车辇和青色的旗帜,象征着权威与春天的初临。
  2. 东郊上苑望春来:向东郊的园林眺望,期待春天的到来。
  3. 黄莺未解林间啭:黄莺还未在林间鸣叫,暗示春天尚未完全到来。
  4. 红蕊先从殿里开:红花已经在宫殿中绽放,表现出春的早到。
  5. 画阁条风初变柳:微风轻拂,柳条开始变得柔软,春意渐浓。
  6. 银塘曲水半含苔:银色的水塘和曲折的水边,青苔隐约可见,展现春天的宁静。
  7. 欣逢睿藻光韶律:欣喜地迎接春光与美好时光的到来。
  8. 更促霞觞畏景催:更是催促着宴饮,享受这美好的春日时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生机勃勃的场景,通过具体的意象传达春天的美好。
  • 拟人:如“黄莺未解”,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感,增强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画阁条风初变柳,银塘曲水半含苔”,工整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春天不仅是自然的复苏,更是人们心灵的期盼与生命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黄莺:象征春天的到来,代表着自然的声音。
  • 红蕊:代表着春花的绽放,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 :象征着柔美与生机。
  • 银塘:象征着宁静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黄莺”象征什么?

    • A) 秋天
    • B) 春天
    • C) 冬天
  2. “画阁条风初变柳”中,“条风”指的是什么?

    • A) 大风
    • B) 微风
    • C) 暴风
  3. “红蕊”从何处开放?

    • A) 林间
    • B) 殿里
    • C) 水边

答案:

  1. B) 春天
  2. B) 微风
  3. B) 殿里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与《奉和立春内出彩花树应制》都描写春天,但《春望》更侧重表现战乱带来的忧伤,而《奉和立春内出彩花树应制》则强调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静夜思》(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个人情感,与《奉和立春内出彩花树应制》的春意盎然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