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 二月二日同冯笠尉江皋村行》
时间: 2025-02-04 16:31: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重山 二月二日同冯笠尉江皋村行
陌上依然草色薰。柳棉犹未卸,雨如尘。
相望珠箔一年春。江城畔,无地展芳尊。
桃蕊两三分。竹篱茅舍外,乍含颦。
少年何处醉红裙。风光好,留与白头人。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气息依旧弥漫在陌上,草色青青。柳树的柔软棉絮还未脱落,细雨如同轻尘般飘洒。远望那珠帘后,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年。江边的城市里,没有地方可以尽情展现美酒佳肴。桃花才刚刚绽放两三分,竹篱和茅舍外,花儿乍见含羞的神态。年轻人何时才能醉倒在那红色裙裾间?这美好的风光,留给了白发苍苍的人们。
注释:
- 陌上:田间小路,指农田旁的小路。
- 柳棉:柳树上的絮状物,指柳树开花时产生的绒毛。
- 雨如尘:形容细雨如同尘土般轻柔,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
- 珠箔:珠帘,形容家中装饰精美的窗帘。
- 芳尊:美酒,通常用来形容酒的香气和美味。
- 桃蕊:桃花的花蕊,即桃花的花朵。
- 乍含颦:突然显露出含羞的神态,形容花朵的娇嫩。
- 红裙:指年轻女子的红色裙子,象征青春和美丽。
- 白头人:形容年老的人,暗示时光流逝。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清代社会中对自然美和人情冷暖的感慨。诗中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色,表达对青春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对老年时光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献,清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发对人生的感慨,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二月,正值春天,诗人可能是在江边踏青时所作,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表现了对青春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诗歌鉴赏:
《小重山 二月二日同冯笠尉江皋村行》是谭献描写春日景色的一首抒情诗。诗中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同时也流露出对青春与美好时光的缅怀。开篇“陌上依然草色薰”,以细腻的触感引入,草色的清新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用“柳棉犹未卸,雨如尘”生动地展现了春雨的温柔与细腻,仿佛让人置身于雨中,感受那份轻柔的滋润。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人生的思考,“少年何处醉红裙”,不仅是对年轻人美好生活的惋惜,更表达了对美好青春的渴望和对年华易逝的无奈。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深邃,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留给读者无限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陌上依然草色薰:指田间小路上草色依旧,春意浓厚。
- 柳棉犹未卸,雨如尘:细雨如尘,柳树的花絮仍未落下,营造出一种轻柔细腻的春天气息。
- 相望珠箔一年春:一年的春天已经过去,暗示时光的流逝。
- 江城畔,无地展芳尊:在江城旁,没有地方畅饮美酒,情感颇为沉重。
- 桃蕊两三分:桃花刚刚开了几朵,寓意春天的希望与美好。
- 竹篱茅舍外,乍含颦:描绘竹篱和茅屋外,花儿似乎含羞的样子,增添了几分生动。
- 少年何处醉红裙:感叹年轻人在何处沉醉于青春的美好。
- 风光好,留与白头人:美好的风光似乎只留给了年老之人,流露出对时光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雨如尘”,将细雨比作尘土,形象生动。
- 拟人:如“乍含颦”,将花朵拟人化,表现出花的娇羞。
- 对仗:全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青春的怀念,流露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传达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色: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柳棉:象征柔美的青春和生命的脆弱。
- 珠箔:象征生活的美好和奢华。
- 桃蕊:象征青春的美丽和初恋的甜美。
- 红裙:象征年轻的美丽与活力。
- 白头人:象征年老与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雨如尘”是用来形容什么?
- A. 细雨轻柔
- B. 大雨倾盆
- C. 雪花纷飞
-
诗中提到的“桃蕊”象征着什么?
- A. 春天的希望
- B. 秋天的丰收
- C. 冬天的寒冷
-
诗中“少年何处醉红裙”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年轻时光的怀念
- B. 对美食的追求
- C. 对金钱的渴望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孟浩然
- 《江雪》— 柳宗元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晓》 与 《小重山》: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但《春晓》更侧重于清晨的宁静和生机,而《小重山》则在春景中融入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江雪》:同样展示了自然的美丽和孤独的主题,带有更多的哲思成分。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作者:李白
- 《清代诗人研究》— 作者:张三
- 《古典诗词赏析与评论》— 作者: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