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三十六首》

时间: 2025-02-04 13:30:57

国命在乎民,民命在乎食。

圣人虽复生,斯言固不易。

虚惠岂足尚,教人以姑息。

虚名岂足高,教人以缘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国命在乎民,民命在乎食。 圣人虽复生,斯言固不易。 虚惠岂足尚,教人以姑息。 虚名岂足高,教人以缘饰。

白话文翻译:

国家的命运在于民众,民众的命运在于食物。 即使圣人再次出现,这句话依然是不可改变的真理。 虚假的恩惠不值得推崇,它教导人们姑息养奸。 虚假的名声不值得追求,它教导人们虚饰外表。

注释:

  • 国命:国家的命运。
  • 民命:民众的命运。
  • 圣人:指古代的贤明君主或道德高尚的人。
  • 斯言:这句话。
  • 虚惠:虚假的恩惠。
  • 姑息:宽容纵容,不加纠正。
  • 虚名:虚假的名声。
  • 缘饰:装饰外表,不实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安乐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多以理学思想为背景,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这首诗反映了邵雍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强调了民众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对虚假行为的批判。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邵雍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思,他强调了民众的基本需求——食物的重要性,并批评了那些只注重表面功夫而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

诗歌鉴赏:

邵雍的这首《秋怀三十六首》深刻地揭示了国家与民众命运的紧密联系,特别是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食物的重要性。诗中,“圣人虽复生,斯言固不易”一句,强调了这一观点的普遍性和永恒性。邵雍通过对“虚惠”和“虚名”的批判,表达了对社会现实中虚假和不实行为的深刻不满。他认为,真正的治理应该关注民众的实际需求,而不是追求表面的恩惠和名声。这首诗简洁而深刻,体现了邵雍作为理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国命在乎民,民命在乎食。”:强调了国家和民众的命运紧密相连,民众的生存基础在于食物。
  2. “圣人虽复生,斯言固不易。”:即使是最贤明的君主或圣人出现,这句话的真理也不会改变。
  3. “虚惠岂足尚,教人以姑息。”:虚假的恩惠不值得推崇,它教导人们宽容错误。
  4. “虚名岂足高,教人以缘饰。”:虚假的名声不值得追求,它教导人们装饰外表。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手法,如“虚惠岂足尚,教人以姑息”和“虚名岂足高,教人以缘饰”,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强调民众的基本需求和批判虚假的社会现象。邵雍通过对比真实的民众需求和虚假的社会行为,呼吁社会关注实际问题,而不是追求表面的虚荣。

意象分析:

  • “国命”与“民命”:这两个意象强调了国家和民众的紧密联系,特别是民众的生活基础。
  • “虚惠”与“虚名”:这两个意象批判了社会中虚假和不实的行为,强调了真实和实质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邵雍在这首诗中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 A. 虚名 B. 食物 C. 姑息 D. 缘饰 答案:B

  2. 诗中的“斯言固不易”指的是什么? A. 虚假的恩惠 B. 虚假的名声 C. 国家和民众的命运 D. 食物的重要性 答案:D

  3. 邵雍在诗中批判了哪些社会现象? A. 虚惠和虚名 B. 食物和民命 C. 国命和圣人 D. 姑息和缘饰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同样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 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历史事件反思人生和社会。

诗词对比:

  • 邵雍的《秋怀三十六首》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两者都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但侧重点不同,邵雍更注重民众的基本需求,而王安石则更多地关注政治改革。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邵雍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邵雍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