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唤起灵根腊雪初,
稚龙风味妙何知。
新班早已先春荐,
直节由来重岁余。
极冷淡时登鼎鼐,
露圭角处谢苞苴。
席珍预共樱厨献,
肉食何妨尽屏除。
白话文翻译:
唤醒那灵动的根芽,刚刚在腊月的雪中露出。
稚嫩的竹笋,风味何其奇妙,谁能知道?
新的一季早已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竹子直直的节间,历经岁月依然坚挺。
在极其寒冷的时节,我登上大鼎,
露天的角落里,竹笋悄然谢去。
席间珍馐将与樱桃一起奉献,
肉食又何妨,尽可屏弃。
注释:
- 唤起:唤醒,激活。
- 灵根:指竹子的根。
- 腊雪:腊月的雪,指冬季的寒冷。
- 稚龙:形容竹笋的形态,像幼龙般嫩绿。
- 新班:指新的季节的班次,意指春天。
- 直节:指竹子的节干,形容其挺拔。
- 鼎鼐:古代烹饪用的器具,这里象征着烹饪的场所。
- 露圭:指露天的地方,角落。
- 席珍:美味的食物。
- 樱厨:樱桃和厨艺,暗指美味的菜肴。
- 肉食:指肉类食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吉年,清代诗人,生平资料有限,作品多以描绘自然和生活为主题,其诗风细腻,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结合。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冬季,体现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期盼与对冬季寒冷的反思,表达了对新生事物的热爱和对传统美食的赞美。
诗歌鉴赏:
《冬笋》是一首描绘冬天与春天交替的诗作。诗中以竹笋为主题,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希望的到来。开篇“唤起灵根腊雪初”便生动地描绘了寒冷的冬季中,竹笋在腊月的雪中悄然生长的场景,表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接下来的“稚龙风味妙何知”,则通过对竹笋独特风味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美味的无尽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竹笋生长的细致观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传统美食的认同。诗中提到的“席珍预共樱厨献”,不仅展现了丰盛的美食场景,也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最后一句“肉食何妨尽屏除”,则表达了诗人在美食面前的豁达与对自然馈赠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唤起灵根腊雪初:用“唤起”来表现竹笋在寒冷环境中仍能生长,展示生命的顽强。
- 稚龙风味妙何知:强调竹笋的美味不可言喻,增加了新鲜感。
- 新班早已先春荐:暗示春天的到来,春天赋予竹笋新的生机。
- 直节由来重岁余:竹子的坚韧与岁月的沉淀。
- 极冷淡时登鼎鼐:在寒冷的季节中,转向烹饪与美食的主题。
- 露圭角处谢苞苴:描述竹笋的生长环境,展示自然的细腻。
- 席珍预共樱厨献:美食的丰盛与分享的喜悦。
- 肉食何妨尽屏除:表达对美食的豪迈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笋比作稚龙,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竹笋独特的风味,表现自然的灵性。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竹笋的生长与美食的描写,表现了对生命、自然与美食的赞美,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冬笋: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希望。
- 腊雪:代表着冬季的寒冷。
- 席珍:美食的象征,传达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灵根”指的是什么?
- A. 竹子的根
- B. 诗人的情感
- C. 冬季的寒冷
-
诗中提到的“新班”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夏天
- B. 春天
- C. 秋天
-
诗人对美食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排斥
- B. 豪迈与珍惜
- C. 无所谓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竹里馆》 - 王维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竹里馆》相比,吉年的《冬笋》更注重自然的生长与食物的享受,体现了不同的生活哲学。
参考资料:
- 《清诗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词的意象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