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春朝旅店风雪》

时间: 2025-01-11 12:00:58

既是雪花飘泊。

又是孟婆作恶。

左酒右持螯,仔细与春酬酢。

行乐。

行乐。

以此劝春春诺。

把酒央春寄语。

风伯雨师权恕。

篱户矮于人,饥雀寒鸦相觑。

何处。

何处。

春又翻然曰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 春朝旅店风雪》
作者: 黄永 〔清代〕

既是雪花飘泊。又是孟婆作恶。左酒右持螯,仔细与春酬酢。行乐。行乐。以此劝春春诺。把酒央春寄语。风伯雨师权恕。篱户矮于人,饥雀寒鸦相觑。何处。何处。春又翻然曰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旅店中,雪花纷飞的情景,仿佛是孟婆正在施展她的恶作剧。左手拿着酒,右手持着螃蟹,细心地与春天酬酢,劝说自己要享乐。再三劝说春天要答应。举杯请求春天传递心意,风神和雨神请你宽恕。在这低矮的篱笆旁边,饥饿的小雀和寒冷的乌鸦彼此对视。究竟在哪里,究竟在哪里,春天又一次翻身离去。

注释

  • 孟婆作恶:孟婆是中国神话中的角色,负责给亡灵喝忘情水,使他们忘记前世的情感。这里暗指春天的离去。
  • 左酒右持螯:左手拿着酒,右手持着螃蟹,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 春春诺:春天的承诺,反映了对于春天的期待与渴望。
  • 风伯雨师:风神和雨神,古代神话中的自然神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永,清代著名词人,以其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象和人情风貌,常常寄托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一个春天的旅店,正值风雪交加之际,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感受,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如梦令 春朝旅店风雪》通过对春天的描绘,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开头部分以“雪花飘泊”引入,营造出一种寒冷的氛围,仿佛在提醒人们即使在春天的季节,也难免会有不如意的时刻。接着提到“孟婆作恶”,则是将自然现象与人情冷暖相结合,表达了对春天离去的惋惜。

在诗中,作者以饮酒、持螃蟹的意象,展现了一种生活的乐趣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反复的“行乐”更是强调了对欢乐的渴求,似乎是在呼唤春天的到来。最后的“春又翻然曰去”则以急促的语气结束,给人一种突然的失落感,暗示生命中的无常。

整首词在细腻的描绘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对春天、对生活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既是雪花飘泊:描绘了春天之际,仍然有雪花飘落,意在反映天气的冷清和春天的迟缓。
  • 又是孟婆作恶:借用孟婆的形象,象征着生命中的遗忘与失去。
  • 左酒右持螯:通过饮酒与美食,传达出对生活乐趣的享受。
  • 仔细与春酬酢:细心地与春天交流,表现出对春天的期待。
  • 行乐。行乐。:重复强调,增强了急切的情感。
  • 以此劝春春诺:希望春天能给予承诺,暗示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 把酒央春寄语:借酒向春天倾诉,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 风伯雨师权恕:请求自然神宽恕,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 篱户矮于人:描绘出生活的简单和寒冷的环境。
  • 饥雀寒鸦相觑:象征生存的不易,人与自然的互相依存。
  • 何处。何处。春又翻然曰去:反复提问,表现出对春天失去的无奈与茫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情相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拟人:将春天和自然神赋予人类的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左酒右持螯”,形成了和谐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春天与自然的描绘,反映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表达了人们在面对自然与生活时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花:象征着寒冷与孤独,也暗示着春天的迟缓。
  • 孟婆:代表遗忘与失去,增加了诗的哲理深度。
  • :象征着欢乐、享乐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螃蟹:暗示着丰盛与生活的美好,表现出对生活的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孟婆”代表什么? A. 春天
    B. 遗忘与失去
    C. 快乐

  2. 诗中反复提到的“行乐”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生活的无奈
    B. 对欢乐的渴望
    C. 对时间的恐惧

  3. “篱户矮于人”这句诗意在表达什么? A. 生活的简单
    B. 人的伟大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声声慢·寻寻觅觅》 by 李清照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同样描绘春天的美景,但更多的是对自然的赞美与哲理的思考。
  • 《声声慢·寻寻觅觅》:表达失去与追寻的情感,与《如梦令》在情感上有相似之处,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刻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