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亭言事献漳州于使君》
时间: 2025-01-21 01:18: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阳亭言事献漳州于使君
作者: 方干
重叠山前对酒樽,
腾腾兀兀度朝昏。
平明疏磬白云寺,
遥夜孤砧红叶村。
去鸟岂知烟树远,
惊鱼应觉露荷翻。
旅人寄食逢黄菊,
每见故人思故园。
白话文翻译:
在重叠的山前,我举杯对酒,
清晨和黄昏都在我的眼前浮现。
在明亮的白云寺,敲响清脆的磬声,
夜晚远处的村庄,红叶如砧在孤独中闪烁。
离去的鸟儿岂能知晓远方的烟树,
惊动的鱼儿也一定能感受到露水翻动的荷叶。
旅人在此寄宿时遇见黄菊,
每次见到它便思念起故乡的老友。
注释:
字词注释:
- 重叠:重重叠叠,形容山势起伏。
- 腾腾兀兀:形容酒樽旁的气氛热烈,时间流逝。
- 平明:明亮、清晰。
- 疏磬:清脆的磬声,寺院中常见的乐器。
- 孤砧:孤独的砧板,暗示孤独感。
- 去鸟:飞去的鸟。
- 烟树:远方的树木在烟雾中隐约可见。
- 黄菊:象征秋天的花朵。
典故解析:
- 白云寺:寺庙常是诗人寄情的地方,象征清净与超脱。
- 红叶:常用来象征秋天与思乡之情。
- 黄菊:古代文人常借菊花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干(约834年-约901年),字子干,号青冥,唐代诗人,擅长律诗与绝句,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方干旅居漳州之际,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情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在重重山峦之中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开篇的“重叠山前对酒樽”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幽静的山水画卷中,酒樽象征着诗人与友人的欢聚,同时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接下来的“腾腾兀兀度朝昏”使得时光在酒杯中流逝,仿佛在追忆中感受到朝夕的更替。
诗中“平明疏磬白云寺”描绘了寺院的宁静与清幽,给人以心灵的慰藉,而“遥夜孤砧红叶村”则通过孤砧与红叶传达出一种孤独和思乡之情。在“去鸟岂知烟树远,惊鱼应觉露荷翻”中,诗人通过对鸟与鱼的描写,表现了自然中生灵的无知与敏感,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最后两句“旅人寄食逢黄菊,每见故人思故园”则把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黄菊象征着秋天的到来,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对旧友的怀念。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浓厚的乡愁,表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故土的眷恋,具有深刻的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重叠山前对酒樽:在重叠的山前,我与友人举杯畅饮。
- 腾腾兀兀度朝昏:酒杯中的时光在早晚之间流转,气氛热烈。
- 平明疏磬白云寺:清晨在白云寺中,听见清脆的磬声。
- 遥夜孤砧红叶村:在遥远的夜晚,红叶映衬着孤独的村庄。
- 去鸟岂知烟树远:飞走的鸟儿怎么会知道远方的烟树。
- 惊鱼应觉露荷翻:被惊动的鱼儿又怎能不察觉荷叶上露水的翻动。
- 旅人寄食逢黄菊:旅人寄宿时见到黄菊,感叹时光流逝。
- 每见故人思故园:每次见到黄菊就会想起故乡的老友。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孤砧”比喻孤独的心情。
- 拟人:离去的鸟与惊动的鱼赋予了人类的情感。
- 对仗:如“去鸟岂知烟树远,惊鱼应觉露荷翻”形成对比,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友谊的珍视,反映了人在外漂泊时对归属感和情感的渴望,展现了自然与人情的和谐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酒樽:象征友谊与欢聚。
- 白云寺:象征宁静与内心的寄托。
- 红叶:传达秋天的孤独与思乡。
- 黄菊: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对旧友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寺庙是什么名字?
- A. 黄菊寺
- B. 白云寺
- C. 红叶寺
-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A. 酒樽
- B. 黄菊
- C. 红叶
-
诗中的“腾腾兀兀”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酒的清澈
- B. 时光的流逝
- C. 山的高耸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中表达对兄弟的思念。
- 《静夜思》(李白): 描绘对故乡的思恋。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阳亭言事献漳州于使君》: 两首诗均表达了思乡之情,但《静夜思》更为直接,而《阳亭言事》则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间接传达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方干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