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申州作》

时间: 2024-09-19 21:21:33

万人曾死战,几户免刀兵。

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

凉风吹古木,野火烧残营。

寥落千馀里,山高水复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申州作
作者:方干

万人曾死战,几户免刀兵。
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
凉风吹古木,野火烧残营。
寥落千馀里,山高水复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后的景象,曾经有成千上万的人在此地死于战争,只有极少数的家庭逃过了刀枪的厄运。城镇刚刚恢复安宁,许多儿童还未长大成人。凉风轻轻吹拂着古老的树木,野火烧毁了昔日的营地。四周荒凉,土地广袤,山依旧高耸,水依然清澈。


注释:

字词注释:

  • 万人:指众多的士兵或百姓。
  • 刀兵:指战争、武器。
  • 井邑:指城镇或村庄。
  • 安堵:安宁与防守。
  • 儿童未长成:指战争使得许多儿童失去成长的机会。
  • 凉风吹古木:表现自然的宁静与历史的沧桑。
  • 野火烧残营:象征战争的破坏。
  • 寥落千馀里:形容景象的荒凉,距离广袤。
  • 山高水复清:描绘自然的美丽与恬静。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通过对战争和自然的描绘,体现了历史的变迁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干(约公元835年-约公元901年),字仲明,号紫阳,唐代诗人,善于写景抒情,其诗风清新自然,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战乱时期,反映了战后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战争惨痛记忆的思考。诗人在此背景下,凭借对故土的深厚情感,写下了这一感人至深的作品。


诗歌鉴赏:

《过申州作》通过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深刻传达了战争带来的悲惨与对和平的渴望。诗的开头“万人曾死战”直接揭示了战乱造成的巨大损失,令人感到震撼。接下来的“几户免刀兵”则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只有屈指可数的家庭逃过厄运,给人一种无奈和悲凉的情感。

“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描绘了战争过后,城镇刚刚恢复安宁,但却让人心痛的是许多儿童因战争而失去了成长的机会,这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惋惜,更是对整个社会未来的忧虑。

随着诗意的展开,“凉风吹古木,野火烧残营”画面感愈加明显,古木与残营的对比,一方面是自然的宁静,另一方面又是战火的焦灼,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冲突。最后一句“寥落千馀里,山高水复清”则表现出在战争的摧残之后,自然依旧保持着它的美丽与宁静,给人一种希望的感觉。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与自然的对比,传达出对生命的珍视与对和平的向往,情感深沉且意蕴悠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人曾死战:描写战争带来的惨痛,人数之多令人震惊。
  • 几户免刀兵:强调幸存者的稀少,反映社会的悲剧。
  • 井邑初安堵:城镇刚刚恢复宁静,暗示重建的艰辛。
  • 儿童未长成:因战争,许多孩子未能成长,令人心痛。
  • 凉风吹古木:自然的安宁与历史的沧桑交错。
  • 野火烧残营:战争的破坏,不仅摧毁了人,也摧毁了家园。
  • 寥落千馀里:描绘荒凉的景象,广袤的土地显得孤寂。
  • 山高水复清:自然依旧美丽,象征着希望与重生。

修辞手法:

  • 对比:战争与和平、自然与破坏的对比。
  • 拟人:凉风与古木的描绘,使自然更具情感。
  • 借景抒情: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战争惨痛的反思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传达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寄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万人:象征战争的悲惨与牺牲。
  • 儿童:代表未来与希望。
  • 古木:象征历史的沧桑。
  • 野火:象征战争的破坏。
  • 山水:象征自然的永恒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万人曾死战”中“万人”指的是什么?

    • A. 战士
    • B. 平民
    • C. 所有人
    • D. 诗人
  2. 诗中提到“儿童未长成”,这反映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希望
    • B. 对战争的痛苦
    • C. 对自然的向往
    • D. 对历史的追忆
  3. “凉风吹古木”这一句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 A. 战争的残酷
    • B. 自然的和谐
    • C. 历史的沧桑
    • D. 生命的脆弱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杜甫《春望》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方干的《过申州作》与杜甫的《春望》,都描写了战争带来的苦难与对和平的渴望,但方干更侧重于环境与生命的对比,而杜甫则更直接地表现了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愁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研究》

以上内容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过申州作》的情感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