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鸣弦峰
作者: 查许国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木叶萧萧江水清,幅巾藜杖绕山行。
忽然行到山深处,听得鸣弦一两声。
白话文翻译:
树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江水清澈见底。我带着宽大的头巾,手持藜杖,沿着山路行走。
忽然走到山的深处,听见一两声弦乐的鸣响。
注释:
- 木叶萧萧: 树叶在风中轻轻摇动的声音,形容环境的宁静与自然。
- 幅巾藜杖: 这里的“幅巾”指宽大的头巾,常见于古代出行时的装束;“藜杖”是一种用藜草制成的拐杖,象征着行者的艰辛与坚韧。
- 鸣弦: 弦乐器发出的声音,寓意着音乐的清幽与传情。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引用,但“鸣弦”可以联想到古代文人雅士在山水间吟唱作乐的情景,表现出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查许国,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常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诗作产生于一个寂静的秋日,诗人或在游历时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优雅,寄托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诗歌鉴赏:
《鸣弦峰》是一首蕴含深情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首句“木叶萧萧江水清”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觉,描绘出秋日江边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忧伤气氛。接着,诗人通过“幅巾藜杖”描绘出自己在山中漫步的形象,流露出一丝孤独与坚韧。最后“忽然行到山深处,听得鸣弦一两声”,转折之处的弦乐声响,仿佛是自然的回应,象征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带给人一种深刻的感悟。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喧嚣世界中寻找宁静的心态,传达出一种淡雅而深邃的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木叶萧萧江水清”: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树叶沙沙作响,江水清澈,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幅巾藜杖绕山行”:描述了诗人身穿宽大的头巾,手持藜杖,沿着山路行走,表现出一种出行的朴素与真实。
- “忽然行到山深处”:转折之句,描绘出诗人深入山中的情境,给人以期待与向往。
- “听得鸣弦一两声”:弦乐声的响起,极富音乐感,象征着自然的和谐与诗人的心灵感受。
-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拟人手法,如“木叶萧萧”赋予树叶以声音,增加了情感的生动性。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木叶: 象征秋天的凋零与生命的流逝。
- 江水: 代表清澈与宁静,寓意心灵的安宁。
- 鸣弦: 象征音乐的美好与人与自然的交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幅巾”指的是什么?
A. 帽子
B. 头巾
C. 披肩 -
诗人手持的“藜杖”象征什么?
A. 旅行的工具
B. 行者的坚韧
C. 古代的乐器 -
“木叶萧萧”是对什么的描绘?
A. 秋天的景象
B. 夏天的炎热
C. 春天的花开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 王维
- 《秋夕》 - 杜牧
诗词对比:
对比查许国的《鸣弦峰》和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山水之美,但查许国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静谧与内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山水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