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二十四首》

时间: 2025-01-22 14:51:12

观音大士弘悲愿,千臂壮严千眼明。

定慧慈威咸具足,山僧赢得不惺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观音大士弘悲愿,千臂壮严千眼明。
定慧慈威咸具足,山僧赢得不惺惺。

白话文翻译:

观音大士(即观世音菩萨)广泛地弘扬着慈悲的愿望,拥有千只手臂,庄严而威武,千只眼睛清晰明亮。
智慧与慈悲、威严与柔和都具备,作为山中的僧人,我却无法达到这种觉悟与明悟。

注释:

字词注释

  • 大士:指菩萨,尤其是具有大慈大悲的菩萨。
  • :广泛地传播。
  • 悲愿:指菩萨的慈悲愿望,旨在拯救众生。
  • 千臂:象征观音的无量法力和对众生的帮助。
  • 千眼:象征观音的智慧和洞察力。
  • 定慧:指禅定与智慧的结合。
  • 山僧:指隐居于山中的和尚。
  • 惺惺:指清醒、明悟的状态。

典故解析: 观音菩萨是大乘佛教中非常重要的菩萨,象征着大慈大悲。诗中提到的“千眼千臂”是对观音的典型描写,表明其帮助众生的能力与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宗演,宋代僧人,擅长诗词,作品多以佛教思想为主题,注重表现内心的修行和对佛理的理解。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佛教在此时期兴盛,诗人通过描写观音菩萨的形象,表达自己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与追求,以及作为僧人的自我反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观音大士的形象,展现了其慈悲与智慧的结合,体现了高深的佛教哲学思想。诗中的“千臂”与“千眼”不仅是物理的形象,更是精神的象征,表现出观音在救助众生时的无私奉献和无比的智慧。在对比中,诗人自省,作为一名山僧,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对理想境界的渴望。全诗意境深远,通过对观音形象的描绘,引领读者思考自我修行的意义,呼应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诗的最后一句“山僧赢得不惺惺”,更是道出了修行者的困惑与追求,使得整首诗情感深邃,充满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观音大士弘悲愿:开头直接点出观音菩萨,强调其广泛的慈悲愿望。
  2. 千臂壮严千眼明:使用夸张手法,描绘观音具备的超凡能力与智慧。
  3. 定慧慈威咸具足:强调修行者应具备的智慧与慈悲,结合内心的力量与外在的威严。
  4. 山僧赢得不惺惺:表达自身修行的不足,反映出追求觉悟的艰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观音的特征与其精神内涵相结合,展现出深刻的佛教思想。
  • 对仗:诗句中“千臂”与“千眼”,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旨在传达对观音菩萨的崇敬,反映出诗人对自我修行的反思与追求,强调慈悲与智慧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观音:慈悲、救助的象征。
  • 千臂:无私奉献、帮助众生的能力。
  • 千眼:智慧、洞察力。
  • 山僧:自我修行者,体现内心的追求与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观音大士的“千眼”象征什么? A. 外貌特征
    B. 智慧与洞察力
    C. 地位高贵
    D. 财富多

  2. “山僧赢得不惺惺”中的“惺惺”指什么? A. 清醒明悟
    B. 贫穷
    C. 疲惫
    D. 忘我

参考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可以将这首诗与其他关于佛教和菩萨的诗作进行对比,探讨它们在主题、风格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如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表现了个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前者更侧重于佛教思想,而后者则更关注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佛教诗歌研究》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