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招提晓坐》

时间: 2025-01-11 19:52:23

夜雨洗山岩,朝来翠独湿。

趺坐学观空,清风满香积。

正因字本无,而我好翰墨。

心即等死灰,未了人间孽。

窗竹皆虚心,庭松多劲节。

体此长青树,原不在虚实。

何况钟鱼间,梵理更无得。

坐久闻妙香,慈航如可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雨洗山岩,朝来翠独湿。
趺坐学观空,清风满香积。
正因字本无,而我好翰墨。
心即等死灰,未了人间孽。
窗竹皆虚心,庭松多劲节。
体此长青树,原不在虚实。
何况钟鱼间,梵理更无得。
坐久闻妙香,慈航如可接。

白话文翻译:

夜晚的雨水洗涤了山石,清晨的翠绿显得格外湿润。
我静坐在这里,学习观空,清风吹来,香气满盈。
正因为文字本身是无的,我却对书法情有独钟。
我的心如同死灰,依然未能解脱人世的烦恼。
窗外的竹子皆是虚心,庭院中的松树则多了几分刚劲。
这种长青的树木,根本不在于虚实之间。
更何况在钟声与鱼跃之间,梵理更是无所可得。
我静坐已久,闻到了妙香,仿佛慈航可以接引我。

注释:

  • 趺坐:指盘腿而坐,常用于修行或冥想。
  • 学观空:学习观察空性,代表一种哲学思考。
  • 翰墨:指书法和绘画。
  • 死灰:比喻内心的麻木与无生气状态。
  • 虚心:谦虚、不执着。
  • 梵理:指佛教的道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妙惠,清代诗人,善于吟咏,作品多以禅宗思想为主,常表达对自然的感悟与内心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表达了寻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诗歌鉴赏:

《般若招提晓坐》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歌,诗人以自然景象为背景,体现出他对生命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开头描绘了“夜雨”和“朝来翠”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清新和生机。接着诗人以“趺坐学观空”引入静坐的状态,表明他在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通过“清风满香积”的意象,诗人感受到自然的馈赠,似乎在传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中间部分提到“字本无”,反映出诗人对文字与书法的思考,似乎在表达文字的局限与心灵的自由。诗句“心即等死灰,未了人间孽”则揭示了诗人对人间烦恼的感叹,展现出一种对世俗的无奈与超脱的向往。最后,诗人以“坐久闻妙香,慈航如可接”结束,寓意在静坐中感悟到的美好与希望,仿佛有一种慈悲的力量可以引导他走出烦恼。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邃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内心的深刻理解,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夜雨洗山岩:夜晚的雨水如同洗涤,使得山岩更加清新。
  2. 朝来翠独湿:清晨的绿意显得格外湿润,呈现出清新的自然气息。
  3. 趺坐学观空:静坐学习观察空性,反映出一种修行的状态。
  4. 清风满香积:清风吹拂,带来了香气,象征着自然的馈赠与内心的宁静。
  5. 正因字本无:文字本质上是无的,表达了对文字的思考。
  6. 而我好翰墨:尽管如此,我仍然喜欢书法。
  7. 心即等死灰:内心如同死灰,缺乏生气。
  8. 未了人间孽:仍未解脱于人间的烦恼与苦难。
  9. 窗竹皆虚心:窗外的竹子谦虚而虚心,暗示一种对自然的态度。
  10. 庭松多劲节:庭院中的松树则显得刚劲有力,象征着生命的坚韧。
  11. 体此长青树:这种长青的树木,体现了持久与生生不息。
  12. 原不在虚实:长青与虚实并不在于表面,而在于内心的理解。
  13. 何况钟鱼间:在钟声与鱼跃之间,更是无所可得。
  14. 梵理更无得:对于梵理的追求,似乎更是无法获得。
  15. 坐久闻妙香:静坐已久,闻到了妙香,感受到内心的宁静。
  16. 慈航如可接:如果能得到慈悲的引导,仿佛可以被接引。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心即等死灰”比喻内心的麻木。
  • 对仗:如“窗竹皆虚心,庭松多劲节”对比竹子与松树的特性。
  • 拟人:窗竹和庭松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探索内心的宁静与智慧,表达对自然的敬仰和对世俗烦恼的超脱。诗人在静坐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展现出一种追求内心和谐的禅宗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夜雨:象征洗涤与净化。
  • :代表生机与希望。
  • 清风:象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 :虚心、谦逊的象征。
  • :坚韧与长青,代表生命的韧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趺坐”指的是什么? A. 行走
    B. 静坐
    C. 跳舞
    D. 跑步

  2. “心即等死灰”中的“死灰”象征着什么? A. 活力
    B. 麻木与无生气
    C. 热情
    D. 快乐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秋夕》杜牧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描绘了对自然与内心的思考,但更侧重于孤独与思乡的情感。
  • 《登高》: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般若招提晓坐》在情感深度上的相似。

参考资料:

  • 《中华诗词大典》
  • 《清代诗人研究》
  • 《禅宗与诗歌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