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宿行营舟中二首》

时间: 2025-01-22 02:29:04

角声未起大星低,夜静寒营独马嘶。

树叶萧萧霜后堞,河流汩汩露中堤。

一军睡枕谁能稳,数里归舟自欲迷。

起望此时忧更切,边烽不隔远峰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暂宿行营舟中二首
作者: 高启

角声未起大星低,
夜静寒营独马嘶。
树叶萧萧霜后堞,
河流汩汩露中堤。
一军睡枕谁能稳,
数里归舟自欲迷。
起望此时忧更切,
边烽不隔远峰西。

白话文翻译:

夜幕降临,号角声尚未响起,明亮的星星低垂在天际。夜静得让寒冷的军营中,独自的马儿发出嘶鸣。树叶在霜后发出萧萧声响,河水在露水中缓缓流淌。士兵们睡在枕头上,谁能安心入睡呢?归舟在数里之外,心中却迷惘不已。此时,我抬头望去,忧虑愈加深重,边防的烽火与远处的山峰隔得并不远。

注释:

  • 角声:号角声,古时军中用号角传达命令。
  • :军营。
  • 马嘶:马的嘶鸣声。
  • 萧萧:形容树叶或风声,带有凄凉之感。
  • :土堤,河堤。
  • 汩汩:形容流水声。
  • :烽火,古代用以传递军事信息的信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启是明代著名的诗人,生于1527年,卒于之后。高启以其清新的诗风和独特的意象而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作者在军营暂宿之际,描绘了战士在边防驻守时的孤独与忧虑,反映了战乱时代士兵的心境与对家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高启的《暂宿行营舟中二首》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打动人心。诗的开头“角声未起大星低”,设置了一个静谧的环境,暗示着即将来临的紧张情势。接着,诗人通过“夜静寒营独马嘶”描绘了孤独的军营,营造出一种凄凉感。

“树叶萧萧霜后堞,河流汩汩露中堤。”在这句中,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心的孤寂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渲染了士兵夜晚的无助感。

后半部分,诗人提到“一军睡枕谁能稳”,直白地表达了士兵们内心的不安与惶恐。最后一句“边烽不隔远峰西”,将整体情感推向高潮,忧虑愈加深重,诗人对国家边防的担忧与个人命运的思考交织在一起,使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角声未起大星低”:营地的号角声尚未响起,星空显得低沉,暗示夜晚的静谧与即将来临的紧张。
  2. “夜静寒营独马嘶”:在静谧的夜晚,寒冷的营地中,马儿孤独地发出嘶鸣声,增添了孤独感。
  3. “树叶萧萧霜后堞”:霜后的树叶随风摇曳,发出萧萧声响,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环境的冷清。
  4. “河流汩汩露中堤”:河水在露水中缓缓流淌,声音清晰而悠长,似乎在诉说着不安。
  5. “一军睡枕谁能稳”:士兵们在战乱中难以安稳入睡,表达了内心的恐惧。
  6. “数里归舟自欲迷”:即使归舟在数里之外,心中却感到迷茫无助。
  7. “起望此时忧更切”:抬头望去,忧虑的心情愈加深重。
  8. “边烽不隔远峰西”:边防烽火与远山相隔不远,暗示战争的紧迫感与对家园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夜晚的宁静与士兵的孤独感进行对比,增强情感的冲击力。
  • 拟人:通过“马嘶”,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增强孤独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孤独与不安,表现了士兵在战争时期的忧虑与对家乡的思念,折射出对国家未来的深深担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孤独与不安。
  • :代表士兵的孤独与战斗的艰辛。
  • 树叶:象征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河流:象征生命的流动与无尽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角声未起”意指什么?

    • A. 号角声已经响起
    • B. 号角声尚未响起
    • C. 号角声很遥远
  2. “树叶萧萧”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生机盎然
    • B. 生命的脆弱与孤寂
    • C. 兴奋的心情
  3. 诗中提到的“边烽”是什么?

    • A. 烽火
    • B. 星光
    • C. 山峰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了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展现了士人的忧愁与无奈。两者都通过夜晚的宁静与孤独,表达了对家国的思念与忧虑,但高启的作品更强调了军事背景的紧迫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高启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高启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