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赠南郑彭翼仲,调寄西江月》

时间: 2025-01-26 05:06:20

咫尺仙源有路,此中人不知秦。

数家临水自为邻。

三斗俗尘扑尽。

莫说蒹葭倚玉,忘形尔我无分。

绿杨宜作两家春。

沾得流风余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赠南郑彭翼仲
作者: 王照 〔清代〕

咫尺仙源有路,此中人不知秦。
数家临水自为邻。三斗俗尘扑尽。
莫说蒹葭倚玉,忘形尔我无分。
绿杨宜作两家春。沾得流风余韵。


白话文翻译:

在近旁的仙源之中有条小路,但这里的人却不知道秦国的存在。几户人家相依傍水而居,各自成邻,三斗俗世的尘埃都被扫尽。不要说那蒹葭依偎着美玉,忘却了我与你的无分之缘。绿杨树正适合做两家春日的景象,沾染了流风的余韵。


注释:

字词注释:

  •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 仙源:指神仙的源头,这里可理解为理想的境地或隐居之所。
  • 临水:临近水边。
  • 三斗:古代量器,形容数量不多,意指尘世琐事。
  • 蒹葭: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象征柔弱与美丽。
  • :比喻美好、高贵的事物。
  • 流风余韵:指随风而来的余音,寓意着美好的回忆和情感。

典故解析:

  • “蒹葭倚玉”:出自《诗经·蒹葭》,蒹葭象征柔美的情感,而“玉”则象征高贵,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照(约1640-1700),字承恩,号东衡,清代诗人,才华横溢,诗风清新,擅长描写山水,常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感。

创作背景: 诗作是在与朋友彭翼仲的交往中产生,表达了诗人与友人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优美境地的向往。诗中展现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纷扰的厌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人际关系,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开头提到“咫尺仙源有路”,营造出一种近乎理想的生活状态,然而“此中人不知秦”则暗示了隐居者对外界的淡漠与无知。接着诗人描绘了几家临水而居,互相依靠的和谐美好,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简单与宁静。

“三斗俗尘扑尽”,更是直白地表达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清净生活的渴望。接下来的“莫说蒹葭倚玉”,展现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同时也隐含着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结尾的“绿杨宜作两家春”则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图景,流风余韵更是将一切美好化为一种诗意的回响。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流露出一种恬淡而宁静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咫尺仙源有路:这句描绘出一个理想的隐居之地,距离非常近。
  2. 此中人不知秦:这里的人与世隔绝,完全不知外面尘世的喧嚣。
  3. 数家临水自为邻:几户人家相依傍水而居,形成了和睦的邻里关系。
  4. 三斗俗尘扑尽:形容尘世的琐事被一扫而光,生活清净。
  5. 莫说蒹葭倚玉:不必提及那种美好的事物,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已淡化。
  6. 忘形尔我无分:我与你之间的关系已经没有了界限。
  7. 绿杨宜作两家春:绿杨树适合成为两家春日的象征,寓意生机勃勃。
  8. 沾得流风余韵:轻风带来的余韵,仿佛是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蒹葭倚玉”,将自然与人际关系结合,表达诗人对理想状态的向往。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平衡,使诗歌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清新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展现出一种恬淡、宁静的生活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仙源:象征理想与纯净的境地。
  2. 蒹葭:代表柔弱的美与自然的纯真。
  3. 绿杨: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咫尺仙源”意指什么?

    • A. 远离尘世的隐居地
    • B. 近在咫尺的理想生活
    • C. 一种虚幻的存在
  2. “三斗俗尘扑尽”表明了诗人的什么态度?

    • A. 追求名利
    • B. 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 C. 对权力的渴望
  3. 诗中的“绿杨”象征着?

    • A. 春天的生机
    • B. 友谊的深厚
    • C. 伤感的情绪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王照的这首诗都描绘了自然的美与隐居的生活,但王维的诗更强调孤独的意境,而王照则着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王照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