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雁阵横空》
时间: 2025-04-27 14:52: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雁阵横空
作者:向子諲 〔宋代〕
雁阵横空,江枫战几番风雨。
天有意作新秋令,欲鏖残暑。
篱菊岩花俱秀发,清氛不断来窗户。
共欢然一醉得黄香,仍叔度。
尊前事,尘中去。
拈花问,无人语。
芗林顾灵照,笑抚庭树。
试举似虎头城太守,想应会得玄玄处。
老我来懒更作渊明,闲情赋。
白话文翻译
诗的开头描写了雁阵在天空中飞翔,江边的枫树经历了几场风雨。天似乎有意创造一个新的秋天,想要驱散残余的暑气。篱笆边的菊花和岩石上的花儿都盛开着,清新的气息不断飘入窗户。大家欢聚一堂,痛痛快快地喝一杯,仿佛在追忆过往的事情,尘世间的纷扰也随之而去。拈花问道,却无人应答。望着芗林中的灵秀景致,笑着抚摸着庭院的树木。试图像虎头城的太守那样,想必能够领悟到更深的道理。如今我懒得再去追求陶渊明那样的隐逸生活,只想赋诗抒发闲情。
注释
- 雁阵:指大雁成群飞翔的队形,象征着迁徙和离别。
- 江枫:江边的枫树,枫叶在秋天变红,象征着季节的变化。
- 鏖残暑:鏖战残余的暑气,表示秋天的到来。
- 篱菊:篱笆边的菊花,菊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高洁和坚韧。
- 黄香:指黄花的香气,通常用来形容盛开的菊花。
- 尘中去:指世俗的烦恼和琐事,表达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
- 虎头城:可能指某个地方的守将,象征着权威和智慧。
- 渊明:指陶渊明,他是中国著名的隐士诗人,以追求田园生活而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向子諲(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词作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常用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一个秋天,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满江红·雁阵横空》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词作,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词的开头用“雁阵横空”引入,瞬间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到来,雁阵的飞行不仅是自然景象的展现,更是离别与思念的象征。而“江枫战几番风雨”则描绘了风雨交加的景象,强调了岁月的洗礼。
接下来的“天有意作新秋令,欲鏖残暑”,诗人巧妙地将自然变化与个人情感结合,表现了对夏日余温的告别。接着,诗人提到“篱菊岩花俱秀发”,通过对花草的描写,展现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景象,隐含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共欢然一醉得黄香”,这句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欢聚,酒香弥漫,传达出一种温馨的氛围。接下来的“尊前事,尘中去”,则表现出对世俗烦恼的超然态度,诗人似乎在告别繁杂的尘世,回归内心的宁静。
最后,诗人以“老我来懒更作渊明,闲情赋”总结全文,表达了对陶渊明式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又有些自嘲和懒散的情绪,显示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整首词作以自然景物为背景,结合个人情感的抒发,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和超然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雁阵横空:描绘雁群飞翔的壮观场面,暗示秋天的到来。
- 江枫战几番风雨:江边的枫树经历风雨,象征经历沧桑的生命。
- 天有意作新秋令,欲鏖残暑:秋天的到来,告别夏日的炎热。
- 篱菊岩花俱秀发:描绘自然的美丽,强调生机。
- 清氛不断来窗户:清新的空气透过窗户,象征着自然的滋润。
- 共欢然一醉得黄香:人与人之间的欢聚,生活的美好。
- 尊前事,尘中去:对过去的回忆,超然于尘世。
- 拈花问,无人语:孤独感,人与自然的对话。
- 芗林顾灵照,笑抚庭树:享受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试举似虎头城太守:以权威的象征试图领悟人生。
- 老我来懒更作渊明,闲情赋: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懒散的态度。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情感结合。
- 对仗:整首词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使诗歌更加生动。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表达出一种闲适、洒脱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 雁阵:象征离别与思念。
- 江枫:代表岁月的沧桑与变化。
- 菊花:象征高洁与坚韧的精神。
- 清氛:清新的气息,象征自然的美好。
- 黄香:代表生活中的美好与欢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雁阵横空”中的“雁阵”指的是: A. 大雁的形状
B. 雁群的队形
C. 雁的叫声
D. 雁的栖息地 -
诗中提到的“篱菊”象征: A. 田园生活
B. 生活的繁忙
C. 高洁与坚韧
D. 离别与思念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描述思乡情绪。
- 《秋夕》(杜甫) - 体现秋天的孤寂与思考。
诗词对比:
- 向子諲的《满江红·雁阵横空》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对时间与生活的感悟,但前者更偏重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情的交融,而后者则更多地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两者在情感的表达上各有千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曲赋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