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 山居秋夕》 空山明月。树声人影皆萧瑟。此夕遥思。除是哀鸿不得知。秋光千里。问谁唤得香魂起。十二栏干。祇恐罗衣特地寒。
白话文翻译:
在空旷的山中,明亮的月光照耀着,树间的声音和人影都显得萧条凄清。这一夜,遥远的思绪让我感到忧伤,唯有那哀鸣的鸿雁我是无法知晓。秋天的光景延绵千里,谁能唤醒那沉睡的香魂呢?十二根栏杆,我只怕你那薄薄的衣衫会显得特别寒冷。
注释:
- 空山:指的是宁静的山谷,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
- 明月:明亮的月光,常用以表达清冷的夜晚。
- 萧瑟:形容凄凉、冷清的样子。
- 哀鸿:指的是悲鸣的鸿雁,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
- 香魂:指的是香气的灵魂,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 十二栏干:可能指的是栅栏或阳台,形容环境的幽静。
- 特地寒:特别冷,形容衣物薄,抵挡不了寒冷。
典故解析:
“哀鸿”一词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形容离别之情,出自《离骚》中的“哀鸣”意象,表达了对逝去事物的怀念与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侃(1885-1935),字希夷,号秋水,近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曾在诗歌、文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诗风受到唐诗的影响,常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见称。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黄侃在山中居住之时,正值秋季,诗人感受到秋天的萧条和孤独,借以表达内心的感慨与思念。
诗歌鉴赏:
黄侃的《减字木兰花 山居秋夕》通过简练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略显孤独的秋夜场景。诗中的“空山明月”勾勒出一个空旷、寂静的环境,月光的照耀使得周围的一切都显得格外清晰,却又让人感受到一丝孤独的凄凉。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树影和人影的萧瑟,营造出一种冷清的氛围,似乎在暗示着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此夕遥思,除是哀鸿不得知”一句,表达了诗人在这宁静夜晚的思念之情。哀鸿的鸣叫增添了诗的情感层次,让人联想到离愁与别绪。接下来的“秋光千里”,则表现出秋天的辽阔与清冷,仿佛预示着一种无尽的思念。
最后两句“十二栏干,祇恐罗衣特地寒”,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孤独的深切感受,栏杆的存在让人感受到一种隔阂,细薄的衣衫更是突显了内心的脆弱与寒冷。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深刻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情感真挚而深邃,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空山明月”: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月光清亮。
- “树声人影皆萧瑟”:环境的冷清和孤独感加深。
- “此夕遥思”:表达了诗人在此夜的思绪。
- “除是哀鸿不得知”:只能听到鸿雁的哀鸣,无法了解更多。
- “秋光千里”:展现出广阔的秋景。
- “问谁唤得香魂起”: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 “十二栏干”:细致的环境描写。
- “祇恐罗衣特地寒”:表达了对寒冷的忧虑。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明亮的灯火,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 拟人: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类情感,使诗意更为深刻。
- 对仗:在句式结构上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秋夜的宁静与萧瑟,表达了诗人对孤独、思念和寒冷的感受,反映了人对美好事物的追忆和对孤独的深思。
意象分析:
- 明月:象征孤独与清冷,映射诗人的内心。
- 哀鸿:代表离愁别绪,增添情感的深度。
- 秋光:象征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栏干:象征隔阂与孤独,细致地描绘出环境的冷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描绘的环境是怎样的? A. 热闹喧嚣
B. 寂静冷清
C. 繁花似锦
D. 山明水秀 -
“空山明月”中的“空山”指的是什么?
A. 空旷的山林
B. 没有人居住的山
C. 充满回忆的山
D. 远离喧嚣的山 -
诗中提到的“哀鸿”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鸟类
B. 诗人的朋友
C. 诗人自己
D. 一种乐器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黄侃的《减字木兰花 山居秋夕》都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但李白侧重于对家乡的思念,而黄侃则更强调孤独的心情。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同样表现了山中的秋景与诗人的孤独感,但王维的风格更偏向于细腻的自然描写。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人作品集》
- 《诗词解析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