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恻恻复恻恻,桑黄秋露白。
持糜不能飡,持麻不能织。
冬歌夜来风似箭,晨起雪盈床。
侯门教歌舞,剪彩斗红妆。
白话文翻译:
凄凉的景象不断出现,桑树叶变黄,秋天的露水变得洁白。
手中握着米却无法吃,手中抓着麻却无法织布。
冬天的歌声伴随着夜晚的风如箭般刺骨,早晨醒来床上满是雪。
高门大户教人歌舞,剪彩装扮得如花似锦。
注释:
- 恻恻:形容悲伤、凄凉的样子。
- 桑黄:桑树叶子变黄,象征秋天的来临。
- 持糜:握着米,指米饭。
- 持麻:握着麻,指用于织布的麻。
- 斗红妆:形容女子盛装打扮,争奇斗艳。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侯门”,通常指的是权贵显赫的人家,暗示了社会的阶层差异。诗人通过对比高门大户的奢华生活与普通人的艰辛,呈现出社会的不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时彻,明代诗人,以其诗词的细腻和情感丰沛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对人情世故的感悟。
创作背景:
《子夜四时歌八首》创作于明代,那个时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人间冷暖的深刻洞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象而引人注目。开篇的“恻恻复恻恻”便给人一种凄凉的氛围,紧接着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桑黄的树叶和白露的景象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萧瑟的秋意。随后,诗人通过“持糜不能飡,持麻不能织”的对比,表达了即使手中有物,却无法享受生活的无奈,折射出人生的困境。
接下来的冬天描绘则更为冷酷,夜来风似箭,晨起雪盈床,暗示了寒冷的季节带来的苦楚和无情。而后半部分则转向社会的另一面,侯门的歌舞和华丽的妆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社会的阶级差异与人们的生活境遇。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与社会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恻恻复恻恻:反复的“恻恻”,强调了悲伤的情感。
- 桑黄秋露白:用自然景象描绘季节的变迁,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持糜不能飡:表达了对物质的渴求和无奈。
- 持麻不能织:进一步深化了生活的艰辛。
- 冬歌夜来风似箭:冬夜的寒冷,风如同箭般刺骨。
- 晨起雪盈床:清晨的情景,暗示寒冬的严酷。
- 侯门教歌舞,剪彩斗红妆:描绘高门大户的繁华生活,形成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风比作箭,增强了寒冷的感觉。
- 对仗:如“持糜不能飡,持麻不能织”,形成强烈的对比。
- 拟人: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比展现了社会的两面,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困境与不平等,传达出诗人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桑黄:象征着秋天的来临、生命的衰退。
- 秋露:表现了秋季的清冷与干涩。
- 雪:象征着寒冷、无情,暗示生活的艰辛。
- 侯门:代表社会的高层与奢华,形成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的开头“恻恻复恻恻”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悲伤
- C. 疲惫
- D. 兴奋
-
诗中提到的“侯门”指的是?
- A. 普通人家
- B. 权贵显赫之家
- C. 农民
- D. 商人
-
“晨起雪盈床”中的“雪”象征着?
- A. 温暖
- B. 生命
- C. 严寒与困苦
- D. 快乐
答案:
- B. 悲伤
- B. 权贵显赫之家
- C. 严寒与困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强调及时行乐的主题。
- 杜甫的《春望》:展现了社会动荡背景下的个人感受。
诗词对比:
- 张时彻与李白:两位诗人均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但张时彻更多关注社会的阶层差异,而李白则强调个人的豪情与洒脱。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精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