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冬闺寄月郎》

时间: 2025-04-29 03:04:30

霜月窥窗如昼。

孤枕那堪寒透。

辗转倚薰笼,听尽迟迟更漏。

眉皱。

眉皱。

人共梅花清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 冬闺寄月郎
霜月窥窗如昼。
孤枕那堪寒透。
辗转倚薰笼,
听尽迟迟更漏。
眉皱。
眉皱。
人共梅花清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冬夜,透过窗户可以看到明亮的霜月,夜色如同白昼一般。孤独的我躺在冰冷的枕头上,无法忍受寒冷的侵袭。辗转反侧,倚靠在熏香的灯笼旁,静静地听着时钟的滴答声,感觉时间过得缓慢。我的眉头紧皱,心中思念着远方的爱人,孤独的感觉与梅花的清瘦交织在一起。

注释

  • 霜月:指的是冬天的月亮,因天气寒冷,月光透出清冷的气息。
  • 窥窗:透过窗户看。
  • 孤枕:孤单的枕头,形容独自一人。
  • 寒透:寒冷透骨,形容非常寒冷。
  • 辗转:翻来覆去,无法入眠。
  • 薰笼:点燃香料的灯笼,寓意温暖。
  • 迟迟更漏:形容时间慢,夜深人静。
  • 眉皱:眉头紧皱,表达忧愁和思念。
  • 梅花清瘦:梅花在寒冬中显得更加清瘦,象征孤独与清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端生,清代词人,擅长写作词、诗,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及自然景致,风格细腻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此词可能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写的,表达了词人对爱人的思念之情,结合寒冷的环境,渲染出孤独与思念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如梦令》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个孤独而寒冷的冬夜氛围。词人以“霜月窥窗如昼”开篇,展现了明亮的月光与寒冷的夜晚形成鲜明对比,既有光明的象征,又暗含孤寂。接着“孤枕那堪寒透”展现了深深的孤独感,词人独自一人,无法抵挡寒冷,营造出一种无助的氛围。

“辗转倚薰笼,听尽迟迟更漏”,词人在孤寂中辗转反侧,依靠着熏香的灯笼,表示渴望温暖的心情。夜深人静,听着时钟的滴答声,时间在此刻显得格外漫长,进一步加深了思念的情绪。最后以“眉皱”两次呼应,情感愈发浓烈,表达了对爱人的深切思念和愁苦的心情。

整首词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孤独与思念的主题,既有视觉的清晰,又有情感的深邃,堪称清代词中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霜月窥窗如昼:明亮的霜月透过窗户,照亮了整个房间,形成一种如白昼般的光景。
  2. 孤枕那堪寒透:独自一人,躺在寒冷的枕头上,难以忍受刺骨的寒冷。
  3. 辗转倚薰笼:辗转反侧,无心入睡,依靠着点燃香料的灯笼,试图寻找一丝温暖。
  4. 听尽迟迟更漏:静静地倾听时钟的滴答声,感觉时间过得缓慢,夜深人静。
  5. 眉皱:因思念而皱起眉头,表达了内心的忧愁。
  6. 人共梅花清瘦:人在这种孤独的境况下,心中情感与梅花的清瘦形象相呼应,象征着孤寂与清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霜月窥窗如昼”,将明亮的月光比作白昼。
  • 拟人:如“听尽迟迟更漏”,赋予时钟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层次分明,形成对称之美。

主题思想:整首词表现了对爱人的思念和在寒冷冬夜的孤独感,结合梅花的意象,传达了一种清雅而悲伤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月:象征着寒冷与孤独,传递出静谧的氛围。
  • 孤枕:代表孤独与无助,表达内心的寂寞。
  • 薰笼:象征温暖与安慰,反映词人的渴望。
  • 梅花:象征坚韧与清雅,代表着词人的孤寂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霜月”指的是什么?

    • A. 冬天的明亮月亮
    • B. 夏天的月亮
    • C. 春天的月亮
    • D. 秋天的月亮
  2. “孤枕那堪寒透”中的“寒透”意指什么?

    • A. 温暖
    • B. 寒冷刺骨
    • C. 暖和
    • D. 疲惫
  3. 词人通过“眉皱”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思念与忧愁
    • C. 疲惫
    • D. 愤怒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温庭筠的《更漏子》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与孤独,但更侧重于女性的细腻情感,而李端生的此词则结合了冬天的寒冷,展现出一种更为沉重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词人李端生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