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二首》

时间: 2025-01-23 13:13:46

持帚通樵径,搘筇过藓桥。

不知及门者,若个肯埋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持帚通樵径,搘筇过藓桥。
不知及门者,若个肯埋腰。

白话文翻译:

手持扫帚走在樵夫的小路上,
借着拐杖走过苔藓覆盖的桥。
不知道能否到达门口的人,
有谁愿意低下腰来一探究竟呢?

注释:

  • 持帚:手持扫帚,用以清扫。
  • 通樵径:通往樵夫(砍柴人的小路),樵径是指砍柴的路。
  • 搘筇:用拐杖支撑身体行走。
  • 藓桥:长满苔藓的桥,暗示环境潮湿和自然景观。
  • 及门者:能够到达门口的人。
  • 埋腰:低下腰,表示探身或者查看。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樵径”和“藓桥”可以视为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环境的观察和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季卿,号青衫,宋代著名诗人、词人及政治家。他以豪放激昂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著称,曾任职于朝廷。其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生活,展现出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风雪二首》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社会变革的年代。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感悟与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冬日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持帚通樵径,搘筇过藓桥”,通过细致的描写,呈现了一个静谧而寒冷的环境,给人以清新而又冷冽的感觉。诗人手持扫帚,行走在樵夫的小路上,暗示着一种朴实的生活态度与对生活的坚持。接下来的“不知及门者,若个肯埋腰”,则引发了对人生的哲思,表达了对达到目标的渴望与困惑。诗人以“埋腰”这一细节强调了探寻真相的艰难,似乎在讽刺那些不愿意付出努力却又渴望成功的人。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持帚通樵径:通过“持帚”这一动作,体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即使在艰难环境中也不忘努力。
  2. 搘筇过藓桥:借助拐杖,代表了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与勇气,过桥意味着跨越障碍。
  3. 不知及门者:反映出一种无助与迷茫,似乎在询问,是否有人能找到前进的方向。
  4. 若个肯埋腰:用“埋腰”这一形象,暗示行动的艰难和对努力的讽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的目标比作“门”,强调其重要性。
  • 拟人:桥面苔藓的描绘,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了环境的氛围。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在结构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活环境的观察与思考,传递出诗人对人生追求以及对于努力和目标的深刻理解。它鼓励人在面对困境时不断探索和坚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持帚:象征着清理、工作与努力。
  • 樵径:代表生活中艰辛的道路。
  • 藓桥:象征着自然的脆弱与人生的障碍。
  • :象征着人生的目标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持帚”的作用是什么? A. 表达懒惰
    B. 表达努力和坚持
    C. 表达无知

  2. “藓桥”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美丽的自然
    B. 艰难的前进道路
    C. 生活的乐趣

  3. “埋腰”意味着什么? A. 轻松的态度
    B. 付出努力的决心
    C. 无所事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克庄的《风雪二首》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刘克庄更注重于表达个人的生存困境,而王维则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