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净惠荒涼寺,平林浅阜閒。
殿存碧支佛,门对赭亭山。
绕屋竹阴翠,沿阶苔晕斑。
雨中来托宿,却羡白鸥闲。
白话文翻译:
在荒凉的净惠寺中,周围是平坦的树林和浅浅的山丘,殿内栖息着碧绿的佛像,寺门正对着赭色的亭子山。屋子四周竹林苍翠,阶梯上苔藓斑驳。在雨中来这里避难,却羡慕那悠闲的白鸥。
注释:
- 净惠:寺名,意为清净惠泽。
- 荒凉:形容寺庙的冷清和简陋。
- 平林:指平坦的树林。
- 浅阜:浅小的山丘。
- 碧支佛:指寺中的佛像,色彩碧绿。
- 赭亭山:赭色的亭子山,可能指寺庙前的自然景观。
- 竹阴:竹子的阴影,形容环境幽静。
- 苔晕斑:苔藓生长在台阶上,形成斑驳的样子。
- 托宿:指在此处借宿。
- 白鸥:通常象征自由和悠闲的生活。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白鸥”在古诗中常用来象征自由自在的生活。寺庙作为修行的地方,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反映了道教和佛教追求内心宁静的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章谦亨(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闻名。他的作品常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寄托个人感情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净惠院》这首诗成于作者游览净惠寺时,表达了对寺庙幽静环境的欣赏,同时流露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作者或许在此时正经历个人生活的某种困扰,借以抒发内心的情感。
诗歌鉴赏:
《净惠院》通过描绘一个宁静的寺庙环境,传达了作者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追求。诗的开头以“净惠荒涼寺”引入,立刻让人感受到一种孤寂与清净的气氛。接着,平林和浅阜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开阔而宁静的场景,令人感到心灵的放松。
“殿存碧支佛,门对赭亭山”则将寺庙的宗教氛围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竹阴和苔晕的描写让人感受到环境的清幽,作者似乎沉浸在这片静谧之中,流露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向往。
最后一句“雨中来托宿,却羡白鸥闲”更是诗的情感高潮,作者在雨中寄宿,内心却向往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对比不仅突显了人对自然生活的渴望,也体现了人们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净惠荒涼寺:描绘寺庙的荒凉,暗示孤独与清净。
- 平林浅阜閒:营造出一种自然的宁静,表达诗人对环境的喜爱。
- 殿存碧支佛:色彩的运用让佛像显得生动,象征着信仰的存在。
- 门对赭亭山:自然景观的引入,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 绕屋竹阴翠:竹子的描写增加了清幽的气氛。
- 沿阶苔晕斑:细致的观察表现出环境的生机与变化。
- 雨中来托宿:诗人身处雨中,象征着一种暂时的避难与庇护。
- 却羡白鸥闲: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引发读者的共鸣。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白鸥”象征自由和悠闲。
- 对仗:如“殿存碧支佛,门对赭亭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竹、苔、雨等自然意象,传达出宁静与清新的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人们在嘈杂的社会中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净惠寺:象征内心的清净与宁静的修行场所。
- 碧支佛:代表信仰与希望。
- 竹阴:象征自然的庇护与宁静。
- 白鸥:象征自由与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寺庙名称是什么?
- A. 净惠寺
- B. 赭亭山
- C. 碧支佛
-
诗人羡慕的是什么生活状态?
- A. 忙碌的生活
- B. 自由悠闲的生活
- C. 贫困的生活
-
诗中“雨中来托宿”的意思是:
- A. 在雨中寻找住所
- B. 在雨中洗澡
- C. 在雨中旅行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王维《山居秋暝》: 两者均描绘了宁静的自然环境,但王维的作品更多地融入了个人情感与哲思,而章谦亨则更强调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内心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的分析及其流派的介绍。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关于古诗词的修辞与意象解析。